第十五章 尘归尘,土归土(第3/10页)

把这一群行拜竹礼的陶俑抛在身后,再往前走了不远,眼前又出现了四个陶俑,其中一个陶俑跪着,两个陶俑将其按住,另外一个陶俑手持刑刃,正在切割跪式陶俑的胸膛。胡启立一眼便认了出来,这是在执行刺客道的六极刑。

在六极刑场景的旁边,是黄童拜拱的场景,此外还有其他各式场景,都是以陶俑代替真人,举行刺客道所特有的仪式。

从踏进这个洞厅开始,胡启立已经见到了数百个陶俑。这让他意识到,这个洞厅很可能是一处墓葬,因为从先秦时期起,陶俑的存在,几乎都是用于代替活人陪葬。

胡启立的猜想很快得到了证实。

在经过众多仪式陶俑后,前方没有再出现陶俑,而是出现了一口巨大的青铜棺椁。

这口青铜棺椁位于整个洞厅的最中央,外围的真人陶俑、中间的拜竹礼陶俑和里层的仪式陶俑,形成了三个圆环,将这口棺椁紧紧地围护起来。

这个洞厅墓葬的主人,一定是刺客道某位极为显赫的人物。

胡启立这样猜想的同时,迈步走到了青铜棺椁的旁边,看到了棺盖上刻满剑刃图案,在这些图案的最中间,刻着一个硕大的“鳞”字。

这些年花费了太多的心血,到头来只是找到一处墓葬,墓葬里没有任何值钱的陪葬品,有的只是一口青铜棺椁,以及几百个陶俑。按常理来说,胡启立应该感到很失望才对,但此时的他,却望着棺椁上的“鳞”字,冷冷地发笑。他一向深藏城府,任何心思都不会表露在外,很少露出这样的笑容。

胡启立之所以面露冷笑,是因为这个“鳞”字代表了一个人。这个人是刺客道最为重要的人物,是整个刺客道的创始人,也是三百年来最为厉害的刺客——雷鳞。

在刺客道的传说中,生活于明末的雷鳞,是让锦衣卫和东厂闻风丧胆的人物。他在万历年间与另外三位刺客,效仿唐代的“探丸郎”创立了刺客道,此后行刺天下无一失手,一手制造了明末的刺客杀潮。据传雷鳞最后一次行刺,目标是阉党魁首魏忠贤。他从京城出发,潜行数百里地,最终在阜城南关的尤氏旅店将魏忠贤缢杀,全程神鬼不觉,即便魏忠贤死后,也是无人察觉异样,以自缢盖棺定论,算是真正做到了“千里不留行”这一刺杀的最高境界。

雷鳞一手创立的刺客道,在明清两代朝廷的剿杀中屹立不倒,势力反而越发庞大,延续了近三百年的时间,最终被胡启立潜心谋划二十余载,归于覆灭。

胡启立和刺客道的仇恨太深了,他不仅亲手将刺客道送进了鬼门关,还要斩尽杀绝不留任何余根。所以自从知道秦革四妖刃中藏着一个关于刺客道的秘密后,他便暗自发誓,要将这个秘密找出来,一并毁掉,让刺客道从人世间消失得干干净净,不留下任何痕迹。最终他做到了,找到了刺客道最后的秘密,来到了刺客道创始人雷鳞的墓前。

现在他要毁墓开棺,将雷鳞挫骨扬灰,让刺客道彻底消失,不留下一丝一毫曾存在过的痕迹,方能解心头之恨,报灭门之仇。

胡启立将鳞刺刺入青铜棺椁的缝隙,撬起棺盖,与烛龙合力将棺盖推开。因为担心青铜棺椁上涂有剧毒,所以两人开棺之时,用袖子裹住了手,以确保不与棺椁直接接触。

棺盖推开后,让胡启立无比惊讶的是,青铜棺椁中竟然没有骸骨,只有一个青铜四方盒。

和胡启立的反应不同,烛龙没有吃惊,反倒面露喜色。他来寻找刺客道的秘密,无非是为了求财,这是暗扎子的本性。然而洞厅内全是陶俑,没有任何值钱的陪葬品,令他无比失望。此时棺椁中不见骸骨,反而出现一个青铜盒,他的失望顿时一扫而空。要知道刺客道设置重重守护,最后守护的竟是一个青铜盒,想必盒中之物一定贵重无比,甚至可能称得上价值连城。

胡启立却猜测这是骨灰盒。他将青铜盒拿起,轻轻摇了摇,盒内传出了金属撞击的清脆响声。如此看来,青铜盒中盛放的应该是某件硬物,而不是骨灰。

这个青铜四方盒没有盒盖,而是一整块青铜,六个面布满菱形花纹,正面有两道指节长的缝隙,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开口。

胡启立的注意力集中在正面的两道缝隙上。他认定这是开启青铜盒的关键,但任凭他心思迅敏,研究了一阵,却始终不得其法。他想用鳞刺强行划开青铜盒,然而这把出自铸剑大师张鸦九之手的无坚不摧的妖刃,却根本奈何不了青铜盒,只在盒面上留下了几道徒劳无功的划痕。

打不开青铜盒,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它带走,然后寻厉害的匠人,将盒子熔开。

两人搜寻了洞厅内其他地方,除了各式各样的陶俑外,没有任何别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