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试(第3/10页)

在此有必要对他装钱的钱夹和刚才那把大折刀作一下说明。这两件东西是他专门为了作案,从某个庙会的露天小摊上买来的,他特意在庙会最热闹时选了一个客人最多的摊位,按照标示的价格扔下钱便拿起东西迅速离开,摊位老板和众多客人甚至来不及记住他的相貌。而且这两件东西都极为普通,完全看不出带有什么目的性。

蕗屋格外谨慎地确认没留下任何线索,甚至不忘拉上拉门,慢慢走到房门口。他边系鞋带,边考虑了一下脚印的问题。这一点更无须担心,门口是坚硬的水泥地,连日来天气晴好,街道上也十分干燥。接下来只剩拉开格子门走出去而已。不过,如果在此出了什么纰漏,一切就都前功尽弃了。他竖起耳朵,颇具耐心地试图听清街道上的脚步声……外面鸦雀无声。只听得到某户人家传出“叮叮咚咚”的钢琴声,一派恬静。他横下心,轻轻拉开格子门,像个刚刚告辞离开的客人似的,若无其事地走到了街上。如他所料,路上一个行人都没有。

那一片住宅区的街道都很冷清。距老妇人家四五百米处有一面神社的古老石墙,临着街延伸出去好长一段距离。蕗屋确定四下无人后,把作案凶器大折刀和染了血的手套从石墙缝隙丢了进去。随后溜溜达达地朝着附近一个散步经常路过的小公园走去。他在公园的长椅上坐下,一脸悠闲地看着孩子们荡秋千,就这样待了好长一段时间。

回家途中,他顺路去了趟警署。“我刚才捡到一个钱夹,见里面装了很多张百元大钞,所以交到这里来。”

说着,他递过那个钱夹。对于警察的提问,他一一回答了拾到钱夹的时间地点(当然是适当编造的),以及自己的姓名住址(这是真实的)。之后领到一张写有他姓名以及拾款金额等信息的回执。原来如此,这是一个相当迂回的办法,不过却绝对安全。老妇人的钱(没有人知道少了一半)还放在原地,所以这个钱夹的失主绝不可能出现。一年之后这笔钱必定会落到蕗屋手里,届时他就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他经过深思熟虑才最终决定使用这一方法。假如把这笔钱藏到某处,或许会被什么人偶然取走。自己拿着?自然相当危险。另外,即便老妇人的纸币是连号的,此种做法也完全不必担心会被发现(不过已经仔细检查过纸币,基本无须担心)。

“神仙都不会想到,竟有人把自己偷的东西上交给警察吧。”

他强忍住笑意,心下如此想道。

第二天,蕗屋在寄住的房间里,如往常一样从安睡中醒来。边打哈欠,边翻开送到枕边的报纸,浏览社会版面。不想竟看到了一则意外报道,略微吃了一惊。不过这并非他所担心的那件事,反而对他来说是件意料之外的幸事。报上写道,他的朋友斋藤被当作犯罪嫌疑人逮捕,遭到怀疑的理由是他持有与自身身份不符的大笔现金。

“我是斋藤关系最好的朋友,此时应该出面,去警署询问一番才显得自然。”

蕗屋迅速换好衣服,匆忙赶往警署。他昨天上交钱夹也是在同一个地方。为何不把钱夹交给其他辖区的警察呢?这也源自他那独特的无技巧主意,故意为之。他面上挂着适度的担忧神色,请求见斋藤一面,不过如他所料,遭到了拒绝。于是他便询问了一番斋藤为何会受到怀疑,在一定程度上弄清了事情经过。

蕗屋推测如下。

昨天,斋藤先于女佣回到家中,时间就在蕗屋作案离开后不久。之后,他理所当然地发现了老妇人的尸体。不过在向警察报告之前,他一定突然想起了某件事,就是那个花盆。如果是盗贼所为,那藏在里面的钱还在不在呢?大概只是出于一丝好奇,他检查了一下花盆,却意外发现装钱的纸包还在。斋藤见钱起意着实愚蠢,却也在情理之中。没有人知道这钱的藏匿之处,警方定会认为是杀了老妇人的犯人偷走了钱。如此情况,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之后他是怎么做的呢?据警察说,他一脸若无其事地来到警署,报告称发现有人被杀。不过他太过粗心大意,竟把偷来的钱毫不在意地塞在了缠腰布里。看来是没有想到警察会当场搜身。

“不过等一下!斋藤究竟会如何解释呢?会不会发展成对我不利的情况呢?”蕗屋对此作了诸多设想。“钱被发现时,他或许会一口咬定是他自己的。的确,无人知道老妇人的财产数目和藏匿地点,所以这一解释倒也说得通。不过钱的数目有些过大了吧,所以他最终只能供出实情。但警方会相信他吗?如果没有其他嫌疑人出现,就不可能判他无罪。顺利的话,或许会被判为杀人罪。如此便可了结此案……不过,预审判事在审问过程中会逐渐了解到各种事实吧。比如他曾和我说过老妇人的藏钱地点,或是命案两天前我曾进过老妇人的房间聊了许久,还有我穷困潦倒为学费所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