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试(第2/10页)

那杀死老妇人真的就没有危险吗?对于这一问题,蕗屋再次考虑了数月。如此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究竟考虑了什么呢?随着故事的发展,各位读者自然会知晓,在此不作赘述。总之,在他细致入微地分析总结之后,终于策划出了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绝妙办法,并且绝对安全,天衣无缝。

现在只要等待时机便可。然而,机会来得意外的快。一天,斋藤大学有事,而女佣外出办事,两人都要到傍晚才能回家。而且这天恰好是蕗屋做完最后一项准备工作的第二天。这最后一项准备工作(唯独这件事有必要事先说明一下),就是确认钱的所在之处。自斋藤说出那笔钱的藏匿地点后,至今已过了半年,有必要确认一下那钱是否仍藏在原来的地方。当天(也就是杀死老妇人的两天前),蕗屋去拜访斋藤,趁机第一次进到老妇人所在的里间,和她东拉西扯聊了许久。闲聊过程中,他逐渐把话题引向某个方向,并且时不时地提到老妇人的财产,以及她把那笔钱藏在了某个地方的传言。每当说出“藏”这个词,他便暗中留意老妇人的眼睛。结果如他所料,她的目光每次都会瞟向佛龛旁边的花盆。蕗屋反复试验了数次,最终确认,那笔钱毫无疑问就藏在那里。

2

终于到了作案当天。蕗屋身穿大学制服,头戴学生帽,甚至还披上了学生斗篷,手上戴一双极其普通的手套,向目的地进发。他思索再三,最后决定不特意改变衣着装束。如果换装,就会在购买材料、换衣服的地点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留下暴露罪行的线索,只会把事情变得更加复杂,绝无益处。他的观念是,在不被发现的前提下,作案手法要尽可能的简单、直接。简而言之,只要进入那老妇人家时不被发现即可。被人看到他从门前经过也无妨,因为他经常在那一带散步,可以借口说当天也去散步了。换个角度来看,假如他在去往老妇人家的途中被熟人撞见(这一点必须考虑在内),是被人看到他一身古怪装扮好呢,还是平日去大学时的那身制服打扮更好呢?结果不言而喻。至于作案时间,明明可以选择等待便于作案的晚上(斋藤和女佣也都不在的夜晚),他为何偏偏选择了危险的白天呢?这也和服装一事道理相同,为了去除作案时毫无必要的隐秘性。

然而,真正站到老妇人家门口时,他也如普通的小偷那般战战兢兢地四下张望,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老妇人的家是所独栋房子,与左右邻居各隔着一道篱笆墙,正对面是某个有钱人家的府邸,水泥高墙向两侧延伸,足有百十来米。这片住宅区很是冷清,即便在白天,路上也时常一个人影儿都没有。蕗屋来到老妇人家门前时,运气极好,路上连条狗崽都没有。他动作极轻地推开格子大门,没发出一丝声响。若是正常推开这扇门,会发出格外尖锐的金属摩擦声。随后,他站在房门口声音极低地叫了下房里的人。待老妇人出来后,他便以想和她私下谈谈斋藤的事为借口,进到了里间。

刚落座,老妇人便道“真不巧,佣人不在”,说着起身去倒茶。蕗屋早就盼着这一刻呢。就在老妇人弯腰去拉拉门时,他迅速从后方将其抱住,双臂(虽然戴了手套,却尽量避免留下指痕)死死勒住她的脖子。只听老妇人的咽喉处发出“咔吧”一声轻响,没怎么挣扎便断了气。只不过,老妇人在万分痛苦之下,双手伸向空中乱抓,而指尖恰好碰到立在一旁的屏风,留下了少许刮痕。那是一面两扇对折的古式包金屏风,绘着彩色的六歌仙,而老妇人那一下,恰好无情地刮花了小野小町的脸。

确定老妇人断气后,蕗屋把尸体横放在地,有些担忧地看了一眼屏风上的刮痕。但仔细考虑过后,又觉得根本没必要担心,这刮痕什么都证明不了。于是他走到佛龛前,抓住松树根部,连带着土块轻而易举地从花盆里拔了出来。不出所料,花盆底部果然放着一个油纸包。他不慌不忙地打开纸包,从右侧衣兜掏出一个崭新的大钱夹,放了一半纸币(足足有五千元)进去,随后又把钱夹放回原来的衣兜,把剩余的纸币用油纸包好,原样藏回花盆底部。他这么做自然是为了掩盖钱财被盗的痕迹。除了老妇人自己,没人知道她的存款究竟有多少,即便少了一半,也不会有人起疑。

随后,他团起一旁的坐垫,塞进老妇人胸前(为了防止鲜血四处飞溅),从右侧裤袋掏出一把大折刀,展开刀刃,对准心脏“扑哧”一声刺下,用力剜了一下才拔出来。随后又用坐垫把刀上的血擦拭干净,收回了裤袋里。因为他觉得,单单只是勒死或许还有可能活过来,如此补上一刀便没有了后顾之忧。要说为何不一开始就用刀,那是因为他担心自己的衣服会溅上血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