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后一次明清战争导火索:吴三桂易帜(第4/4页)

当然,方孔炤对于这个援军和军备的补给速度,是拿捏得很好的,基本上不会导致吴三桂越战越强做大,只是吴三桂损失多少就给补上多少,让吴三桂跟豪格慢慢耗着。

而且方孔炤的理由也很充分:蜀道艰难,运输不易,能按这个速度补给就算不错了,一下子上再多人,怕是吴三桂在西安的存粮也难以持续到明年春荒吧?

蜀道的基础设施条件,注定了方孔炤只能给兵源给弹药箭矢,不可能连口粮都要指望汉中。吴三桂自己有多少粮食,就只能维持关中平原同一时刻有多少活人。

……

西线开战并进入相持后,明清之间也算是彻底撕破了脸皮。

多尔衮当然知道西线并非决定性的用武之地,道路条件太差,也太远离腹心。

真正能一锤定音的,还是中路这几条战线。

所以仅仅在吴三桂扯旗后短短半个月之内,清军在信阳和凤阳,就再次拉开了攻势。

南阳、信阳一线,依然由三年前的带兵统帅阿济格指挥,于八月初十展开攻势。

凤阳一线,则是阿巴泰带着他俩儿子博洛、岳乐负责进攻,于八月十五展开攻势。

最东边的淮安北部地区,也就是淮北的宿迁、邳州、海州等县,清军则采取了守势,只留了防御所需的部队规模,由满达海统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