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后一次明清战争导火索:吴三桂易帜(第3/4页)

但吴三桂不敢赌,因为他很快联想到了一个数年前他亲耳听到过的同类案例:

八年前,当时的崇祯朝兵部尚书杨嗣昌,就在张献忠降而复反时,把其他所有当年曾经跟张献忠一样被熊文灿招抚的军阀的子嗣,都招去南京国子监读书……

当时杨嗣昌可是也掩饰过的,明面上没说,为了骗郑芝龙把郑森(郑成功)送去,还苦心积虑让沈廷扬也把沈树人(朱树人)送去。

今日多尔衮之举,凭什么就不是学杨嗣昌?姜瓖凭什么就不是这个时代的沈廷扬?他吴三桂凭什么就不是这个时代的郑芝龙?

犹豫再三,考虑到这几年观察下来,他觉得大明的国力,隐隐然已经重新超越了清国,朱树人治理下的南方井井有条,军工进步也是神速。

他和朱树人多年前还有点交情,既然双方一直还留着一条沟通的路子,骑在墙顶往哪边滑都行,那就索性扯旗吧!

……

隆武三年七月初四,吴三桂收到了多尔衮的旨意,把传旨使者在西安拖了大约十天八天,稳住对方以拖延起兵的准备时间。

到了七月十二,在使者的再三催促下,吴三桂才表示“犬子重病,不利于行”,婉拒了多尔衮招人质进京的要求。

当然,这时候双方也还没彻底撕破脸,吴三桂是让使者带回去一道表章,陈述他的难处的。

使者纵然已经察觉到吴三桂的不稳,却也不敢立刻揭穿,毕竟他也要保命,所以只是拿到吴三桂的回复后,就飞马直奔北京,回去时几乎是六百里加急。

短短六天后,七月十八,在京城的多尔衮就得知了吴三桂的抗拒,他当然要一边进一步责令强压对方,另一边也要做两手准备,派兵威慑吴三桂。

对于拿下、彻底实际控制陕西,清廷的兴趣倒是不大,因为陕西的地理环境依然闭塞,也不足以调度当地的资源动员到其他战场(倒是可以提供兵源,但关宁军这些年也不肯为清廷所用,一直是游离状态)

所以,就算陕西出现麻烦,关键也是堵住口子,别让吴三桂蔓延、扰乱大清后方、为南明所用。只要吴三桂发挥不了用途,把陕西跟其他战场彻底割裂开来,这事儿也就罢了。

而且如果吴三桂真的勾结大明,清廷还可以进一步利用这个消息,团结内部——原本多尔衮想的还是找借口挑衅,重新启动南侵。

出了吴三桂这档子事的话,那就是大明先主动北侵清国,多尔衮完全可以拿来宣传,让满清上上下下扮演出保家卫国的姿态,极大激励起士气。

毕竟任何时候,卫国战争的士气总是比侵略战争要更高一些的,这层心理上的BUFF不叠白不叠。

……

考虑到重新闹乱子的陕西战场,不容易出军功,可能要长期低烈度相持消耗,多尔衮权衡再三之后,决定派豪格再去陕西战场,跟吴三桂对线,

同时要把山西姜瓖的军队也临时划拨给豪格统一调度,主要靠后方的山西军跟陕西关宁军相持,顺便也紧守潼关险隘。

三年半前吴三桂灭李自成的关中残部时,清军就控制了蒲坂津和潼关,这也是为了确保咽喉要地都在清军之手,这才允许吴三桂事实上在西北自立。吴三桂当然不希望这样,但他当时没得选,因为如果他非要亲自驻军潼关的话,清廷当时就会跟他撕破脸。

也正因为清军手握潼关,才一直不太担心吴三桂搞事情。

多尔衮一番安排,第二道给吴三桂的安抚旨意,在七月二十六从北京送出,按计划应当在八月初三抵达西安。

豪格本人,也在七月二十日就已经开始动身前往山西,豪格统领的满正蓝旗也逐步往西调动。在豪格抵达之前,山西和潼关当地的清军,也已经提前得到消息,进入戒备。

而多尔衮的使者,最终也并没能按计划于八月初三抵达西安——因为就在八月初一这天,也就是多尔衮的第二批使者抵达前两天,吴三桂正式扯旗,响应大明抗拒清廷,

吴三桂第一时间出兵堵住了潼关道的西出口,当道扎营跟清军相持,并且在另一边派兵堵住了蒲坂津西岸。

吴三桂对外宣称的,只是正式承认南京朝廷为正朔、帮助南京朝廷保住陕西,还没说要进攻清国占领区。

但仅仅是陕西的正式易帜,作为两国彻底全面开战的导火索,却是已经足够得不得了。

豪格与吴三桂,很快在潼关一线互掐起来,双方互有死伤,按说豪格是占据地利的,可清军却并不能快速取得战果。

吴三桂的关宁军战力也不弱,最关键的是,四川的方孔炤也在一直紧密监视吴三桂的举动,

北线开战后,他也从成都把衙门临时迁到了汉中,以尽快获取第一手的战局情报。发现吴三桂是真弃暗投明、下血本跟豪格厮杀,方孔炤便下令秦良玉,把三年前受降的原闯贼袁宗第部,也派去关中给吴三桂助战,可以暂时归吴三桂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