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五十八章 清穿文世界18(第3/7页)

八阿哥给十四派的差事,是负责猎场的安全,也就是说,让他和那些守卫们打交道,十四高兴不已,乐颠颠就去了。

而四阿哥这边呢,给十三的,是让他筛选江南的粮商,预备购买一批粮食,要求极其细碎,像是不要新粮,但陈粮的质量要达到新粮的七八成,不能有发霉的,要是碎米,价格还得使劲往下压等等。

和商人打交道这事,除了九阿哥,就没有一个阿哥愿意干的。

但人家干的也是挣钱的买卖,是人家商人求着他。

而十三呢,不仅要接触那些粮商,还得各家比较性价比,买陈粮不说,还要就着一分一厘和人家来来回回的扯皮,把价格压下来。

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求着人家粮商,这哪里是一个皇阿哥该干的事,所以十四跟着十三去了一次之后,就彻底缩了。

啧,这斤斤计较的嘴脸,哪里还像他爽朗大气的十三哥!

可于十三而言,在这一次次扯皮中,他学到了很多。

第一条就是别看不起任何人,尤其是逐利的商人,从古至今的重农抑商是有道理的,这些人只看重利益,为了利益甚至可以卖国。

然而他们又是最敏锐的,一点蛛丝马迹就会被抓住漏洞。

刚开始十三和他们对上,是处处都显露出破绽,被人抓住底线,可在一次次总结经验教训后,他已经能做到滴水不漏了,考虑事情更加全面,对人心的把控也更加熟练,就连语言艺术方面,也锻炼出了几分本事。

俗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然而这还不是最大的成长,最重要的是,他见识到了何为人外有人天外头天,什么叫智商的天花板。

身为皇阿哥,十三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傲气,他骨子里的傲气并不比别人少,之所以愿意臣服四哥,那是因为四爷小时候对他照顾的香火之情,以及生的晚。

时机是个很重要的东西,因为生的晚,他即便再优秀,有些事就是做不了。

就像他现在想要做事,就不能得罪上面那些哥哥们,一旦有人对自己出手,他是一点都抵挡不住。

这不是头脑问题,而是生的晚,朝堂势力被哥哥们瓜分完了,如果他们不愿意带自己,就是皇阿玛愿意捧着,哥哥们使使手段,也能把他打下来。

所以在看清楚局势后,十三果断选择了四爷,一是有之前的情分,二是四哥这个人,值得。

四爷小心眼,记仇,但对于喜欢的人,那是不打折扣的好,跟着他不用担心别的,他也不会抢了手下人的功劳,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十三觉得自己的选择没错,然而现在发现,岂止是没错,简直是大有可为。

没想到雍郡王府,还藏着这么一位厉害人物。

之前关于内务府改革的事,十三就知道,和弘盼侄儿有关,这个侄子太聪慧了。

然而这只是浅显的认识,现在他完全见识到了,什么叫算无遗策。

他按照四哥的吩咐,把有陈粮的粮商找出来,查清楚他们的资料,然后交给四哥,四哥转身就送到了温泉庄子上。

一天后,那里送过来一份分析报告,是关于那些粮商的,把他们的性格,做事方法都分析个透,然而逐一给出对付的办法。

有的以情动人,以大义劝之,有的需要利诱,而有些就可以简单粗暴的威胁,而十三试验过后,发现那些商人还真的吃这一套。

并且卫其轩还给出了底价,是那些粮商能接受的最低底线,

十三按照这个指导,一点点和商人们扯皮,把他们的傲气压下,把坚持摧毁,最终在底线的价格上签订了买卖契约。

并且,他不是在哪家买全,而是每家都买一定量,按照卫其轩的计算,这是最优解,也是用最少的钱,购买到最多最丰富的粮食。

最后,这些商人还负责运送,会把粮食送到顺天和河间两府。

在古代运送粮食也是损耗极其大的一项工程,古代打仗为什么要粮草先行,不就是不提前准备,粮食可能跟不上,甚至不够。

据说,有些长途运送的,光是在路上耗损的,就可能达到四分之一,这可就太多了。

现在十三和他们签订的契书,是让他们自己运,在顺天河间交货,也就是说,其中的耗损,得商人自己承担。

这中间的损失就大了去了,商人能愿意?

当然!

因为卫其轩提供的后续计划,是让他们有机会进驻这两府,和当地的粮商打擂台的。

古代做生意,不仅倒买倒卖赚钱,更赚钱的还是占地盘,这是长久的生意。

像粮商,盐商,他们只要占据一个地盘,然后把其他商人排挤出去,就能在此地长长久久的发展下去。赚的钱就是这个地方百姓的钱。

要想扩张,就得占据别的地盘,可地盘哪里是好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