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五十八章 清穿文世界18(第2/7页)

可前面那么多哥哥,轮到他们时,观点都已经说完了,再加上他们没办过什么事,经验不足,暂时是比不上那些哥哥们了。

康熙有这么多的儿子可以用,也暂时不需要两人。

但当皇子的,即便没那个野望登上高位,但也总不想碌碌无为,而且他们都成婚了,要养家,如果不办差,光靠内务府发的那二十万两,是真的捉襟见肘。

所以他们得想办法了,那跟着四阿哥就是最好的办法。

四爷当然也愿意带他们,只不过十三和十四的性格不一样,两人都很聪明,能力本事头脑一样不差,但性子却是天差地别。

十三爽朗,性子大气,而十四呢,出生的时候,德妃已经是妃了,他自己也备受康熙宠爱,所以养成了天老大他老二的性子,有时都不把太子放在眼里。

四爷对弟弟好的方式,就是严厉管教,而十四呢,最讨厌的就是管教。

在他看来,皇阿玛和额娘都没觉得他有错,凭什么老四不是骂就是罚的,他凭什么?

所以十四常常和四爷对着干,也不是为别的,就是看不惯,气不顺。

然而亲的就是亲的,即便他觉得四爷这次讨了个亏本的差事,也跟过来打算帮帮忙。

十三也是这个意思,“四哥,我什么都不懂,但跑腿还是可以的,您有什么杂活,尽可以吩咐。”

“看在你是我亲哥哥的份上,我就帮帮你,下次别这么犯蠢了。”这是十四的话。

对于十三,四爷很欣慰,觉得这个弟弟没白疼,也不枉他以前的照拂之情。

而十四,就是典型的做了好事,嘴上非要得罪人。

四爷忍了忍,最终也没有忍住,“你还没有你侄子有用,你要是觉得蠢,就别来,不差你一个。”

“你,”十四暴脾气,“你还是不是我亲哥了,我好心帮你,你就这么对我,你以为谁乐意啊,哼!”说完他就跑了。

“十四弟,”十三焦急喊了一声,见喊不住人,只好追上去,不过走前却道,“四哥你别生气,十四也是好心,就是不会说话,我这就把他叫回来,明天一起去府上拜访。”

四爷看着两人远去的背影,忍不住摇摇头,十三可能是养在德妃身边的缘故,一直让着十四,这纵得十四越发没边了,连哥哥都不放在眼里。

第二天,十四还是没有来,虽然十三劝了,他的气也消了,但有另外一件事占据了他的注意力。

那就是秋兰围狝,本来七八月就该进行了,只不过今年发生的事有点多,康熙没心思搞这个。

索额图下去后,对于太子请辞的事,康熙一直放在心里,外面一点风声都没有露出来,他也不想在自己没做出决定之前,就被人知道,然后引来或推动或反对的声音。

所以康熙把这件事又往后压了压,反而把秋兰围狝的事提上日程。

秋狝的目的是为了让八旗骑兵保持战力,保持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锻炼骁勇善战的能力。

当然了,不是说一次秋狝就可以锻炼出来了,而是通过这个方法,显示皇帝对这方面的注意,所谓上行下效,康熙在意了,下面的人才会尽心。

另外在秋狝上,还会决出头名,康熙会给赏赐,做的好的,甚至能赏官,一般是晋升侍卫。

这是八旗子弟最快获得皇帝青睐的方法,也是最快的晋升渠道。

所以每年举行的打猎活动,都有很多人关注,今年因为山东水灾,朝中各种大事,春猎和夏猎都已经取消了,要是秋狝还不举行,今年就过去了。

十四的骑射非常好,即便年龄还小,在兄弟们之间,也能排进前五。

而十三和他相当,但不同的是,十三还喜文,他并不重武轻文,哪方面都行,还哪方面都精通,这就很难得了。

十三有两个妹妹,这两年差不多也该指婚了,可他额娘虽然被封了敏妃,但已经过世,而他自己虽然受到康熙的喜爱,但要说多重视,还真没有。

清朝的公主,都是要抚蒙的,但嫁到蒙古哪里,也是有讲究的,最好的当然是科尔沁,可要嫁到漠西,日子就艰难了。

所以为了这两个妹妹,十三都想做出一点成绩来,好庇佑两个妹妹。

因此在四爷表示愿意带他的情况下,他就一心跟着四爷办事了。

而十四不一样,玩心更重,或者说,他觉得秋狝更容易出彩,他的愿望是成为将军,带兵打仗,那显示自己的武力值,就是最好的方法,能让那些八旗子弟认可他,顺便还能结交一些优秀的青年将领。

而八阿哥,就被康熙下旨筹办今年的秋狝,所以十四抛弃跟着四爷的想法,转而去找八阿哥了。

八阿哥这个人是来者不拒的,对于十四,表示了热烈的欢迎,筹备的时候还积极带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