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第八章 与毛利人的战争(第2/4页)

“怎么!跟土著人打仗的时候还召开博览会?”海伦娜夫人不解地问。

“夫人,英国人向来不在乎是否打仗,”巴加内尔回答说,“他们可以一边打仗,一边举办博览会,战争根本吓唬不了他们,他们甚至还在新西兰人的枪口下从容不迫地修筑铁路呢。奥克兰省的德鲁里铁道和米尔米尔铁道就穿过了土著人占领的许多主要据点,铁路工人经常从火车头里向土著人开枪射击。”

“这场漫长的战争现在打得如何了?”约翰·蒙格尔斯问。

“这个,”巴加内尔说,“我们离开欧洲已经半年了,这期间发生的事我不清楚,不过,在澳大利亚时从报《马里伯勒与西摩》上了解到一点点消息,说是在北岛仗仍然打得很激烈。”

“这场战争是什么时候打起来的呢?”玛丽小姐问。

“你是问什么时候仗又会打起来吧,亲爱的玛丽小姐?”巴加内尔回答道,“早在1845年,土著人就爆发了一次起义,而这次战争是从1863年年底开始的。在这之前毛利人一直想摆脱英国殖民的枷锁。他们的民族党活动频繁,积极宣传,坚持要选举自己的人为领袖。据说,他们想要让一位名叫波塔陶的老头做国王,将他在怀卡托江和怀帕河之间的村子定为新王国都府。不过,波塔陶只是个狡黠之徒,胆小如鼠,但他那个首相却聪明能干。在新西兰被占领之前,奥克兰当地就居住着一个名为爱提哈华的部落,该首相就是那部落的后裔,名叫威廉·汤普森。现在他已成了这场民族独立战争的灵魂,杰出领袖。他英勇善战,才华出众。他组建了毛利人军队,积极训练士兵。尤其是,他还联合许多其他部落,一起抗击英国侵略者。比如,他要求塔拉纳基省的一个酋长将许多零散的部落集结在其麾下;建议怀卡托的一位酋长成立名为‘土地联盟’的组织,这是一个真正保障公众利益的组织,旨在阻止一些土著人把土地卖给英国政府。他四处唤起民众拿起武器,投入战争。这种境况就和文明国家处于革命前夕没什么两样。英国的报纸开始报道这些令人惊恐的消息,英国政府对‘土地联盟’深感忧虑。总之,战争的导火索已经埋下,这颗地雷随时可能爆炸,只差一点星星之火就会引爆,换一句话说,只等双方利益冲突激化,这场战争就会蓄势待发。”

“会如何一触即发呢?……”哥尼纳凡爵士问。

“1860年,在北岛西南岸的塔拉纳基省就发生了这样的冲突。有个土著人把自己在新普利茅斯附近的600英亩土地卖给了英国政府。但是,当英国派人来丈量时,酋长金吉跑出来进行干预,3月份就在这600英亩尚处于争议的土地上安营扎寨,四周围起了高高的栅栏。几天后,英国上校戈尔德带兵占领这块地方。民族战争的第一枪就这样打响了。”

“毛利人多吧?”约翰·蒙格尔斯问。

“不多,近百年来,毛利族人口锐减,”那地理学家回答,“据库克估计,1769年,大约有400000毛利人。1845年,《土著人保护国》公布的调查结果表明,就只有109000人了。由于现代人的屠杀、疾病、烈性酒等,使这个民族的人口大大减少了。现在,两个岛的人口合在一起,才90000余土著人,其中有30000名是战士,足以与欧洲军队周旋好几年的了。”

“他们如此顽强抵抗,至今成功了没有呢?”海伦娜夫人问。

“成功了,夫人。英国人不得不佩服新西兰人的勇敢无畏精神。那些土著人骁勇善战,又擅长游击战,神出鬼没,机动灵活。专门偷袭英军小分队,打劫移民财产。卡梅伦将军被他们弄得晕头转向,束手无策,极为头痛,常常派部队进丛林搜索,但往往是一无所获。到1863年,毛利人经过了长期残酷的战争后,终于占领了怀卡托江上游的一处要塞,要塞地势险要,在陡峭的山崖上修筑工事,外面还设有3道防线。毛利族的首领号召全体人民英勇奋战,保家为国,矢志不移,一定要消灭‘帕克卡’(白种人)。

“英军将士个个怒火中烧,杀红了眼,尤其是在斯普伦船长惨遭杀害之后,对毛利人更是恨之入骨,恨不得将他们斩尽杀绝。卡梅伦将军率领3000志愿军,对毛利人实行血腥打击。双方激战不止,一打起来,交战往往会持续十多个小时。毛利人军队的主力是威廉·汤普森领导的怀卡托部落。起初,有战士2500名,后来,增至8000名,将士们人人勇猛果敢,面对英军的炮火毫无惧色。尚吉和霍基两酋长同样实力雄厚,常派人前来增援。在这场爱国主义战争最艰难的时候,毛利妇女也参加了战斗。但是正义之师并不都是常胜之师。吃亏的是他们没有精锐的武器。数次交战后,卡梅伦将军终于攻下怀卡托城。但那只是一片焦土,毛利人早已从四方八面逃走了,城里空无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