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烈焰(第3/4页)

我有整整几分钟一句话都说不出,扫描仪又转了一个整圈,我依然呆呆地站在那里。这时,教授轻轻地开口了,语气镇定得不合常理。

“我想让你亲眼看看,而不是由我来告诉你。现在这幅图像的直径有三十英里,每个方格的边长是两到三英里,你会发现这些纵线将集中于一点,而这些横线将弯成圆弧。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同心圆结构的一部分,它的圆心一定位于北方几英里之外,也许就在剑桥区域内。至于它在另一个方向上延伸出去多远,就只能靠猜测了。”

“看在上帝的份儿上,这到底是什么?”

“呃,反正不是自然形成的。”

“太荒唐了!这可是十五英里深的地下!”

教授指了指屏幕。“天晓得这是怎么回事,我已经尽力了。”他说道,“可我没法相信这样的东西是自然形成的。”

我无话可说,于是他继续说下去:“三天前我就发现了它,当时我想试试看这台仪器的最深探测距离是多少。我还能探得更深些,但我发现眼前的结构密度太大,没法再传送声波了。

“我想过十多种理论,但最后只有一条站得住脚。我们知道,那里的压强一定高达八千到九千个大气压,温度足以使岩石熔化,几乎是完全的真空。假设那里有生命存在——当然,绝不可能是有机生命——那一定是某种处于压缩态的高密度生命。这种生命物质的表层电子极少,甚至完全丧失。你明白我的意思吗?对于这种生命来说,哪怕是地下十五英里处的岩石,产生的阻力也和水差不多——而我们,还有我们整个世界,在他们眼里更像是虚无缥缈的鬼魂。”

“那我们看到的东西是……”

“一座城市,或者类似的东西。你已经看到它的规模了,所以可以自行判断建造它的文明发达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已知的整个世界——包括海洋、大陆和山川——就像是一层薄雾,包裹着这个超出我们理解能力的世界。”

我们两个半晌无言。作为世界上最早发现这个惊天真相的二人之一,我简直要被震傻了。这一定是真的,不知怎地,我一点儿也不怀疑。而且我想知道,一旦真相公诸于众,其他人会有何反应?

后来,我打破了沉默。“假如真是这样,”我说,“为什么他们——不管他们是什么——从来没跟我们接触过?”

教授怜悯地看着我。“我们已经算是一流的工程师了,”他说,“可我们费了多大的劲儿才发现他们?再说,我不相信从来没有过接触,想想神话里那些来自地下的生灵——巨怪、地精等等。不,这不太可能——我收回刚才的话。不过,这个想法倒挺有启发性的。”

在这期间,屏幕上的线条始终没有改变,那模糊的网络一直闪烁着微光,挑战着我们的理智。我试着想象那里的街道、房屋,还有居住其间的生物。这种生物可以在白热的岩石间穿行,就像在水中巡游的鱼类。太梦幻了……然后我又想到,人类赖以生存的温度与压强的范围实在是太有限了。对于宇宙中温度动辄上千甚至上百万的世界来说,我们——而不是他们——才是真正的怪物。

“那……”我结结巴巴地问,“我们该怎么办?”

教授急切地朝我附过身来:“首先,我们必须多了解他们;然后,还得严格保密,直到我们确定真相。如果消息泄露出去,你能想象会造成多大的恐慌吗?当然,真相迟早会暴露,但我们可以一点一点地透露给世人。

“你应该明白,地质勘探已经不是我工作的重心了。接下来第一步,我们要修建一系列观察站,探明这片地下世界的范围。我设想它会以十英里为间隔向北延伸,但我打算先在伦敦南部建立第一座观察站,看看它的范围有没有这么广。整个工程必须秘密进行,就像三十年代中后期,人们建造第一批军用雷达防线时一样。

“与此同时,我还要继续增强发射器的动力,希望能把波束的输出功率进一步调小,从而大幅增强能量集中性。不过这将涉及大量机械方面的难题,我需要更多的资助。”

我同意尽最大可能伸出援手,教授还希望您能尽快亲自光临他的实验室。在此附上一张屏幕截图的照片,尽管不如原版清晰,但我希望它能证明我们的观察结果并无差错。

我清楚地知道,我们向星际学会提供的拨款已使今年的总预算捉襟见肘,但我确信,对眼下这个发现立即开展研究,远比探索太空重要得多。它将对整个人类的哲学思想体系及未来发展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起身坐好看着卡恩。文件上有好多细节我还没搞清楚,但主要意思已经很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