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3页)

他们捉迷藏的时候,他在做题。

他们拿放大镜在太阳底下晒蚂蚁的时候,他在做题。

他们拿着从家偷出来的白薯到角落里烤着吃,香味飘得全院都是,结果一不留神把架子点着了,被看门大爷追着跑的时候,他还在做题。

他们的一切活动都能通过窗口传到他的耳朵里,但是他只能做题。

不过后来好了,这个问题被完美地解决,父母意识到必须要屏蔽这个严重的干扰源,直接把他的书房挪到了没有窗户的储藏室。

在那个开着灯就是白天,关了灯便是夜晚的小房间里,郭徽日复一日地按照父母的意愿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现在,已经“好得不能再好”的郭徽就这么怔怔地看着这张传单,他感觉图片里的孩子们突然活了过来,在他的身边,在一处绿意盎然的花园里,荡着秋千,玩着捉迷藏,无忧无虑肆意地笑着。而此时出现了另一个小男孩,他站在郭徽身边,呆呆地望着他们,手足无措地拽着自己的衣角。

郭徽看了看他,他知道这个小男孩就是他自己。

小男孩看了一会儿,数次想移动脚步加入他们,却羞涩地不敢,脚下的土地已经被他蹭得比周围低了一点点。

“去呀,去和他们一起玩啊,这不是你一直想要的么?”

郭徽听到自己的声音,可他却并没有说话,他看了看周围,想找到声音的来源,却没有结果。当他把目光转回眼前时,却发现那个小小的自己已经不在身边,而是飞跑过去,加入了孩子们的阵营之中。

郭徽自己也笑了,他觉得自己浑身上下的血液好像都重新发热了,就像获得了一次新生。

旁边的那个美国同学看着郭徽对着一张传单笑意盈盈的,觉得他可能有兴趣,连忙热情地介绍着福利院的情况以及他们日常的志愿工作,但是郭徽只听到了最后一句:"Join us?"

郭徽抬起头,笑意还保持在他脸上,他说:"Why not."

这之后,郭徽从斯坦福顺利毕业,并且在硅谷找到了一份工作,但是他一直没有停止在孤儿院的志愿工作。

大概这样过去一年多以后,当他再次进入那位心理学教授的诊室时,郭徽已经恢复了谈笑风生的状态,看起来精神状态非常好,完全不像个有心理疾病的人。

“郭先生,上一次的心理状态评估报告已经出来了,今天约你就是想来跟你讨论一下这个报告。”

郭徽一脸轻松地问:“我现在感觉很好,还有讨论的必要么?或者干脆这么说,我们还有继续见面的必要么?”

郭徽问完,发现对面这个美国人并没有太多笑意,而是用一种很官方的眼神看着他。

“当然,郭先生你这一段时间已经基本从之前的应激后遗症走出来了,身体的各项功能也都有所恢复,我相信你自己肯定也有这种感觉。”

“是的,我很清楚,所以还有什么问题么?”

“是这样,在上一次的评估和访谈后,我们发现了一个很特别的现象。”

郭徽皱着眉头看着他。

“根据你这段时间的行为以及对访谈的反应,我们认为你的情绪之所以很快地得到了释放,是因为一些映射转移的作用。”

郭徽表示对这些名词不是很明白,医生表示还是让他先把报告看完再说。

默默地读完上面的这些文字,郭徽站起身来,把报告往医生桌子上一扔,尽量抑制住自己的情绪,用不可思议的语气问:“你是不是在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