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日落瀛台,光绪之死(第2/10页)

正是在这个时候,李莲英的想法发生了急剧的转变。

李莲英知道,有了洋人的干涉,甚至连北京城都被攻陷了,慈禧要想保住自己的权位甚至是性命,就必须讨好洋人,因此决不敢再废掉光绪的帝位。当时慈禧已经年过六十,保不准哪天便撒手而去,到时候光绪重新执政,必定清算旧账,李莲英作为慈禧的亲信,必然首当其冲。因此在“庚子西狩”的路途中,李莲英对光绪的态度突然好转,背着慈禧对光绪偷偷加以照顾。当时慈禧恨极了光绪,却又迫于来自西方列强的压力,不敢把光绪怎么样,因此便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加以刁难,总把最差的留给光绪。逃至保定府时,慈禧睡觉的地方被褥铺陈华美,光绪睡觉的地方却十分凄惨,李莲英侍候慈禧睡下后过来探望,见光绪在灯前枯坐,一问才知光绪没有被褥,夜里太过寒凉,根本无法睡觉,随行的王公贵族和文武大臣知道这是慈禧的意思,都不敢对光绪示好。李莲英当即跪下,抱着光绪的腿痛哭道:“奴才罪该万死!”并急忙把自己的被褥抱来让光绪使用。在吃的方面,慈禧吩咐送给光绪的食物,不是馊的便是剩的,光绪无法下咽,也是李莲英一路上偷偷给光绪塞肉饼等食物充饥。为表示感谢,光绪偷偷赐给李莲英一个跟头褡裢,即一种系在腰间的荷包,背面有光绪亲笔写下的“李莲英”三个字。这个跟头褡裢,李莲英此后一直挂在腰间。辛丑回銮后,李莲英以监视光绪为由,主动向慈禧申请照料光绪的饮食起居。他虽不敢明目张胆地对光绪好,但由他派去侍奉光绪的十几个太监中,刻意挑了一个叫王商的太监,这个太监一直对光绪格外忠心,李莲英是知道的,王商对光绪偷偷照顾,李莲英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当没有看见。李莲英偶尔还会亲自给光绪送饭送药,闲聊一些宫内宫外的新鲜事,为光绪解闷,以示对光绪的忠心。

面对相似的情况,袁世凯的选择,却恰恰相反。他不像李莲英那般身在宫中,有接近光绪讨好光绪的机会,因此摆在他面前的唯一道路,就是想办法除掉光绪,以绝后患。三年前他就试图这么做,只是没有成功而已。

李莲英希望通过对光绪暗中照顾,能修补二人之间的关系,只盼光绪重新执政后,追究他的过错时可以从轻发落。他的这种心思,索克鲁是非常清楚的。

索克鲁说道:“大总管真的以为,一个做了十年囚徒、忍受了十年折磨的皇帝,重掌大权后,会因为曾经的一些小恩小惠,就放过死敌的亲信吗?”

都说上意难测,对于光绪的真实想法,李莲英也猜不准,但至少这几年光绪对他的态度很是不错,所以要他甘冒大险对光绪下手,他实在做不到。

“我如今一大把年纪了,”李莲英说道,“你们何苦一定要找上我呢?”

“大总管不用做什么为难之事,”索克鲁说道,“你只需在老佛爷跟前讲一句话即可。”

“什么话?”李莲英问道。

索克鲁道:“依我看来,老佛爷病危之际,一定会让你去探视皇上的情况。你回禀之时,就说你提到老佛爷病重的情况时,皇上的脸上露出了喜色。”

索克鲁了解慈禧是怎样的性格,慈禧如果自觉命不久矣,一定会考虑如何处置光绪,她必然会派最值得信赖的李莲英前去探视光绪,如果光绪在得知慈禧病重时表现得十分关心,慈禧或许会放光绪一马,但如果光绪表露出丝毫的欢喜之意,慈禧深藏心底的仇怨必定翻涌而起,一定会赶在自己归天之前将光绪除掉,以免她死后光绪重掌大权,秋后算账,让她死后也不得安息。

光绪怎么表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传话的李莲英怎么说。在深宫之中,李莲英服侍慈禧数十年,不仅是慈禧的亲信,也算得上是慈禧唯一的朋友,如果李莲英替光绪说好话,慈禧说不定真就放了光绪,但如果李莲英照索克鲁说的这么做,在慈禧的耳边吹上一口歪风,光绪就必死无疑。这就是索克鲁对袁世凯说的,往慈禧渐弱的心火上所浇的那一丁点油。

索克鲁的这招借刀杀人计毒辣至极,如果真照这样做,光绪难逃一死,李莲英也就彻底不用担心光绪会秋后算账。但李莲英仍然犹豫不决。毕竟杀帝乃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极有可能会招来后世千秋万代的唾骂。在李莲英的内心深处,仍然不愿意这样做。

李莲英是这招借刀杀人计的关键所在,索克鲁无论如何也要把他争取过来。索克鲁知道,是时候将杀手锏抛出来了。

“大总管还记得三年前刺客大闹瀛台的事吗?”

李莲英不知索克鲁为何有此一问,回答道:“我记性虽不太好,但这件事倒还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