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故事(一)(第2/2页)

我很无奈,跟这样一个性格阴冷的人结伴前行,让人压力倍增。

“有吃的吧,给我一点。”爬行人没开始讲,先跟我要吃的,我遇到明珠以后,她说过小村里面的事,被老羊倌囚禁的爬行人,尤其是明珠那样保持神智的,生存条件非常差,每过两三天,老羊倌会给他们一些食物,多半都是些半生不熟的粗粮,这点食物谈不上营养,只是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所以被囚禁的爬行人时常感觉饿。

“吃的都在这儿,你自己看吧。”我转身把装着食物的包打开,丢在爬行人面前。他斜眼看看我,从包里把仅剩的两个牛肉罐头拿出来。

这货很瘦,但是食量惊人,片刻间,两个肉罐头外带三块压缩干粮就进了肚子,接着,爬行人又咕咚咕咚喝了半瓶水。

“吃饱了。”爬行人看着很阴毒,心思也异常的细,把罐头盒还有干粮包装袋都挖坑埋掉,没留下一点痕迹:“接着走吧,吃饱喝足,我就有力气跟你讲这个事。”

再次上路,爬行人没有食言,真的就开始讲述,我也分辨不出他话里有多少水分,只能全都记下来,然后自己慢慢分析。

“这件事,具体算算,约莫有十年时间了吧。”爬行人一边跟我同行,一边回想着:“我没记错,真有十年了。”

十年?

在我最初接触这件事的时候,以为是李老最新的发现,后来遇见明珠,才知道五年前,这件事已经浮出水面,然而爬行人一说,事情就一下子扯到了十年之前。

爬行人说,这件事最早是在古玩圈里露头的。

盛世古董,乱世黄金,社会稳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里,中国传统文化的比重逐步加码,喜欢把玩收藏古玩的人越来越多,需求导致供销产业链的壮大,也就是说,收藏者多了,倒卖古玩的人也就更多。

事实上,做古玩的人,真正干净的没有几个,因为从古代传下来的有价值的收藏品一共就那么多,不可复制再生,挖一件就少一件,国宝级的重器没人敢碰,次一级的古董一旦被人收藏,就肯定不可能再拿出来卖,有一段时间,古玩供应这条线上,二手贩子和盗墓贼几乎是一个整体,很多流通在市面上的货,都是不久之前刚出土的东西。

有一次,北京附近几个地区的古玩圈里,盛传着一个消息,当时,一个在圈子里很有名气的团伙很意外的开了一个墓。

那绝对是一次意外,这个团伙本来已经有了目标,在行进的途中,恰好遇见连天的大雨,那场雨在北方是很罕见的,几天大雨之后,一个从来没有被勘察和发掘的古墓,被雨水给冲了出来。

对盗墓的团伙来说,一个没挖掘过的古墓,就意味着丰厚的利润,一伙人都乐了,等雨停之后,简单的进行了准备,就打算把这笔飞来横财收入囊中。

一个标准的盗墓者,得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从某个角度来讲,他们的丰富经验比专家学者也不逊色多少。但是动手开这个墓的时候,可能是雨水把相关的痕迹都给冲掉了,他们吃不准这到底是一个传自何年何月的古墓。

古墓遭到了自然破坏,人一进去,就发现墓里几乎灌了齐膝深的积水,他们无法把积水全都给排掉,很多东西估计都陷进淤泥里,一时半会弄不出来。不过,墓室的主棺是完好无损的。略有经验的盗墓贼都知道,最珍贵的陪葬品,一般都随墓主葬在棺椁里面,所以衡量利弊,他们就决定放弃墓室里其它可能存在的陪葬,只打开棺材,把棺材里面的陪葬带走。

那是一口没有任何线索可供推断的棺材,棺材是很厚实的柏木打造的,至少涂了二三十层防水防腐的油料,但棺材没有字迹,没有花纹,仅凭外观,很难判断这是什么年代的东西。

但毫无疑问,棺材已经在这里埋葬了很久很久。

这伙人开始动手开棺,棺材不仅厚实,而且封的很严,不过这帮人都是老手,专吃这碗饭,手艺纯熟,没用太长时间,就把棺材给弄开了。

“这后面发生的所有的事,都是从这口棺材开始的。”爬行人讲到这里的时候,意味深长的看了我一眼:“包括你和我,要是当初没有发现那口棺材,那么我们可能也不会被卷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