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3/5页)

莱姆说下去:“第二,他想告诉我们:我已经警告你了。他熟悉证物。他要说的是,别再费工夫去找一般物证了,我不会留下任何东西的。他肯定是这么想的,但我们还是一定会找到。你最好赌我们赢。”突然,莱姆皱起眉头喊道:“地图!我们需要那张地图,托马斯!”

看护脱口问道:“什么地图?”

“你知道我指的是哪张地图。”

托马斯叹了口气:“我真的不清楚,林肯。”

莱姆眼睛望向窗外沉思着,半对他人半对自己说:“铁路地下道,走私隧道,通路暗门,石棉——这些都是老东西。他喜欢纽约的历史。我要那张兰德尔地图。”

“什么地图?在哪里?”

“我写书用的研究档案。还能在哪里?”

托马斯翻寻档案夹,抽出一张长长的横式曼哈顿地图的复印件。“是这张吗?”

“对,就是这张。”

这张地图是兰德尔·瑟维在一八一一年任纽约行政长官时绘制的,当时他们正在规划曼哈顿的棋盘化街区。地图是横向绘制的,原本在南边的炮台公园放到了最左边,而北面的哈莱姆区则在地图的最右边。在这种方式绘制下,曼哈顿岛的形状看起来活像一只跳动的狗,正仰起窄小的脑袋要攻击咬人。

“把它钉在那里,很好。”

当年轻的看护照他的吩咐做完后,莱姆突然说:“托马斯,我们决定委托你了。朗,给他块警徽什么的。”

“林肯……”他小声责怪道。

“我们需要你,过来吧。你不是一直想当山姆·斯佩德【注1】或高捷【注2】吗?”

“我只想当朱迪·加兰德【注3】。”

“那你就当杰西卡·弗莱彻【注4】好了。你将亲笔书写这一事件。快点,把那支总插在你衬衫口袋里摆样子的名牌钢笔拿出来。”

【注】1:山姆·斯佩德(Sam Spade),硬汉派侦探小说家达希尔·哈密特笔下的私家侦探,著名电影《马耳他之鹰》的主人公。

【注】2:高捷(Kojak),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电视侦探节目《高捷奇案》中的主角。

【注】3:朱迪·加兰德(Judy Garland,1922-1969),好莱坞著名影星。

【注】4:杰西卡·弗莱彻(Jessica Fletcher,1930-),美国侦探小说家。

这个年轻人转了转眼珠,抽出他那支派克笔,又从一张桌子下面拿出一叠盖满灰尘的黄色信纸。

“不,我有更好的办法。”莱姆说,“挑一张招贴,那些美术招贴画,反过来贴在墙上,再用签字笔在上面写字。要写大一点,这样我才能看得见。”

托马斯挑了一张莫奈的《睡莲》,反过来贴在墙上。

“在最上面,”这位刑事鉴定学家指示道,“写‘不明嫌疑犯八二三’,然后分出四栏,分别标上‘外表’、‘住所’、‘交通工具’和‘其他’。很好,现在我们要开始了。我们知道什么和他有关的事?”

塞林托说:“交通工具……他开的是黄色出租车。”

“没错。还有,在‘其他’一栏里,写上他熟悉犯罪现场处理工作。”

“这一点,”塞林托补充说,“或许可以表示他在号子里待过。”

“什么意思?”托马斯问。

“他也许有案底。”这位资深警探解释。

班克斯说:“我们要不要写上他有一把点三二口径的柯尔特手枪?”

“他妈的还用说?”他的老板表示赞同。

莱姆又贡献了一点:“还有,他熟悉摩擦脊……”

“什么?”托马斯问。

“摩擦脊——就是指纹的意思。每个人的手脚表面都有一道道隆起的纹路,可以增加摩擦力。还有,记下他可能在一间安全屋中实施犯罪。干得好,托马斯。瞧瞧他,天生就是干警察的料。”

托马斯瞪了莱姆一眼,退到墙边,用手拍掸着衬衫,拂掉在墙边沾上的蜘蛛网。

“好了,各位,”塞林托说,“这就是我们对八二三先生的初步印象。”

莱姆对梅尔·库柏说:“接着来,那些沙子。我们能从中看出什么?”

库柏把护目镜向上推到他苍白的额头上,取了一些样本放在载玻片上,放到偏光显微镜下夹好,校正显微镜刻度。

“嗯……很奇怪,没有双折射。”

偏光显微镜能看出晶体、纤维以及其他物质的双重折射现象。比如,海滩上的沙子双折射现象就极其强烈。

“所以这不是沙子。”莱姆喃喃地说,“而是某种东西研成的粉末。你能把它具体化吗?”

“具体化”是刑事鉴定人员的终极目标。大多数物证都是可辨识的。但就算你知道那是什么东西,来源仍可能有成百上千种。已具体化的证物,是指其来源已被缩小到一种或有限的几种可能,例如指纹、DNA样本、一块像拼图一样吻合嫌疑犯汽车油漆脱落处的油漆碎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