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篇 秘阁案 第二章 守令图(第3/4页)

“一只手就得二十五口袋?”

“您忘了算手掌——您想算清楚究竟要多少口袋?容易!无非是先学通《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而后修习《海岛算经》《孙子算经》,若仍算不清,就再花几年,寻《夏侯阳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这些书来读一读,不需十年,就能算清楚了。您想不想学?想学的话,从明早开始,我教您。”

岳母张着嘴,呆怔在那里。

“就是嘛,百算不如一诚,只要诚心到,神佛定相报。您还是安安生生拣豆子吧。”

“嗯……”岳母苦着脸点点头,坐下来,又默默拣起豆子。

张用则去点了盏油灯,端着来到后院,走进朱克柔的书房,他是来看朱克柔桌案上那张天下丝织地图,那天未全部展开,若展开的话,这桌案恐怕铺不下。他将油灯搁到案边,抓起那画卷,俯身铺展到地上,竟将书房地面占去一半,他用脚步在边上丈量了一下,长有一丈二,宽有一丈。

望着地上这一大幅地图,张用略略思忖了片刻,随后蹬掉鞋子,赤脚站到图上,拿过灯盏,半跪在图中央,用灯照着细细查看。发觉地图勾线的墨色、地名与各地丝织名目的墨色不同,前者要乌暗一些,后者则莹亮如漆。他又俯身凑近鼻子嗅了嗅,前者气味浓重,略带些墨臭气,后者则散出一丝龙麝幽香。

“一个是鲁地松烟墨,一个是歙州潘谷墨。”他笑着自语,爬起身,走到桌案边,见那方鱼戏莲纹端砚边上搁着半锭墨条,取过来一看,墨身雕有描金兰叶纹,中间铭文只剩最下头“谷墨”二字,凑近一闻,龙麝之香越发沁人,料必是制墨名家潘谷所制之墨,潘谷被苏东坡誉为“墨仙”,已过世几十年,所遗宝墨如今极其珍稀,极难购得。

这么说来,这地图是一个人所绘,朱克柔只在图上标注各路州丝织出产名目。这地图是从哪里来的?张用到此,便是想查明白这件事。

他又蹲下身,细细看那地图。先前他只留意了朱克柔所标注的文字,这时才发觉,这地图绘制得极精细,河流山川、城池道路、乡野村寨,全都历历可辨,哪怕方寸之间,都绘得一丝不苟。张用从未见过如此精细的天下州县地图,民间也绝不许私传私印这等地图。平日所见地图,都只有粗略概貌,他不由得想,这难道是前朝名臣沈括所绘《守令图》?

几年前,他读沈括《梦溪笔谈》,见里面记述了《守令图》:“以二寸折百里为分率,又立准望、牙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七法,以取鸟飞之数。图成,得方隅远近之实,始可施此法。分四至、八到为二十四至,以十二支、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干、乾坤艮巽四卦名之。”

历朝历代都极重地图,掌国者若无精确地图,犹如一个人不知自家田地房舍尺寸边界。不过古时地图,只以东南西北四个点立准,某一方位到这四点距离叫“四至”。这一标法极粗陋,只能标明大致方位,误差自然极大。后人又加入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角点,扩展为“八到”,以八点合测一处方位,精确了不少。

有宋以来,朝廷每十年便要重修一次全国地图。到熙宁年间,神宗皇帝令有“带脚书楼”之称的集贤校理赵彦若监制天下州县图,赵彦若沿用西晋裴秀所创“制图六体”,费时六年,制成《十八路图》,然而其中错讹极多。天子又命沈括重新绘制。沈括前后耗费十二年时间,才绘成《守令图》。

沈括不但增益古法,更超越古人,将“八到”每一方位点又分为三点,如东北角,分为西东北、正东北、南东北三点,这样便有了二十四个校准点,将地图精准度提升了三倍。沈括将它称为“二十四至”,自云:“使后世图虽亡,得予此书,按二十四至以布郡邑,立可成图,毫发无差矣。”

果然,此图一出,三十多年来,朝廷再无须重修。张用当时看了沈括笔记,大为羡叹,极想瞧一瞧这《守令图》,尤其沈括所言二十四至之书。可惜这图和书,均是国家重大机密,哪里能轻易见到?赵彦若所绘《十八路图》张用倒是看过一回。

那是五年前,皇城翻造藏书秘阁,朝廷委任李度营造,阁中书柜则由张用监制。当时那位秘阁监久羡张用技艺,屡屡请他给自己家中造几件家具,张用便趁势讨要《守令图》看看。

那秘阁监忙说:“即便在下敢冒死答应,《守令图》藏柜钥匙也一直由内侍掌管,在下哪里摸得着?张作头若真想瞧,这秘阁中所藏《十八路图》已无大用,在下倒是可以背着人取出来,却也只能在阁中窃观一眼。”

张用便用一副燕几换了仓促一观,看过之后甚觉无味,尤其是一眼瞅见蜀道,便知道这图虽用了“飞鸟法”,对重峦叠嶂仍测算不足,图上里数显然远短于实际里数。他端着油灯,再次蹲到朱克柔那张大图上,将灯照向褒斜道一带。若这图真是《守令图》,里数便应该不会相差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