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 剖析柠檬(第3/4页)

指挥部内开始的看法都倾向于有人谋杀,但这种看法还是较模糊的,不过是种假设,而且指挥部是临时性的。不久前刚制定的、从自杀、他杀两方面调查的方案已半途而废。指挥部里要把此案作自杀处理的倾向日趋明显。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如果确定是自杀就不会影响破案率,反正是一、二个外国人,自杀还是他杀都无关紧要。虽然栋居很反对这种极端不负责的做法。但是,在侦察工作无法展开时,就求稳妥、图安逸,这是干这一行的弱点。

栋居抵制这种做法是另有原因的。他同情杨君里的不幸。当然,作为一个侦探,这种同情心是要不得的。但是不管怎么说,她死在异国的警察署,连死因都没弄清就被葬在无人凭吊的“无缘塚”墓地,这确实太惨了。栋居同情杨君里是因为他想到了黑人青年的死。从乔尼之死到杨君里之死,使栋居倍觉不安。他始终认为这些访日的客人并不是偶然死去的。

然而,这只是栋居内心的想法,他没有办法拿出材料来证实自己的想法,也就不能扭转自杀的说法,指挥部几乎要被解散了。

第三节

事情发生一个月后,栋居收到邮给他的一个包裹,寄件人是“喻鑫培”。这三个字虽然笔划多,但栋居还没有忘记这就是杨君里访日时的参观团团长。

栋居急忙拆开封皮,是本中文书,书名为《日本当代短篇小说选》,这是一本日本小说的中文译本,由中国的出版社出版。随书还附来一封信,信的大意是:

自我们回国后,杨君里的死因弄清了吗?我也感到很奇怪,因为这件事太突然了,我们来到日本后,杨君里的精神始终很好,一点也看不出她想要死。回国后,我在整理自己行李时发现,无意中夹带了杨君里的书。这本书是杨君里访日期间带着的,听说这本书不错,我便借来看,忘了还给她。杨君里在中国没有亲属,无法归还。我想这本书会不会对破案有用,于是就寄给你。如果有事需要我们协助,敬请函告。

这是一封用日文写的信,虽然文笔不通畅,但可以看懂意思。

栋居重新观察这本书——很粗糙,装帧、纸张、印刷都不及日本的好,所用的纸张如同日本战后不久发行的黄色杂志所使用的仙花纸①,但书中收集的短篇小说却都出自日本文坛的名家巨擘。杨君里为什么要带这本书呢?栋居感到迷茫。她曾有过日本丈夫,本人的工作又是日语翻译,她读日本小说并不希奇。而且是中译本,在中国可以随意购买。

注:一种以楮为原料制成的日本和纸,纸质粗,常用于包装。——译者注

这本书32开,近七百页,较厚,中国可能没有文库本及纸皮书一类的袖珍版本吧。书中收录了二十八篇作品,排列着二十八位作家的姓名。每篇小说的开头还印有作者照片和本人简历。

栋居用手指漫不经心地翻着书。蓦然,他的手指停下了,一个念头闪过脑际:会不会在这些作家中有杨君里所认识的人呢?杨君里肯定要经过某种途径才能打听到三十六年前的丈夫的情况,是不是这本书提供了这种途径呢?喻鑫培曾说杨君里在访日前就已知道丈夫和子女的住址,难道杨君里从这本书中获得了阔别三十六年的丈夫的消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本书中的某作者会不会就是她的丈夫呢?即使不是丈夫本人,也一定是可以打听到丈夫消息的人。

这个设想引起了栋居的兴趣,他逐个看起作者姓名来。

如果真有杨君里的丈夫,那么,可能性最大的是六十岁上下的作家。书上有作家照片,一眼便可认出。看来找丈夫要比找孩子更容易。因此栋居对于曾在中国呆过的作家特别注意。

遗憾的是,这些作家简介都是用中文写的,栋居不懂。而且也可能简介中有漏记或作家本人隐瞒在中国的那段经历,看来除了女作家外,对所有作者都必须注意。

栋居向课长汇报了自己的想法。

“哦,有那种可能吗?”课长起初表示怀疑。

“我是这样设想的。首先查一下作者中是否有人的家及工作场所在都立大学附近,是否有人常去那一带的商店或在那里逗留。如果有,再加上他曾在中国呆过,那就有眉目了。”

课长虽然没有积极支持这个设想,但表示有兴趣。于是,栋居马上到图书馆翻阅文艺年鉴和文学辞典,调查了二十八位作家的经历。

马杉范之、58岁,住目黑区棉之木坂二区的二十多号,但是没有去过中国。

常法寺三郎、61岁,住目黑区自由之丘公寓某号,战争时期曾在中国的满洲铁路任职。

波肇(原名古馆丰明)、5.4岁,家住川崎市多摩区细山,但他把工作地点安排在目黑区八云二段的高级公寓里。战对,他作为一名“少年见习技术员”,曾去过满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