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2/2页)

“只要大秦能真正坐稳天下,天下英才岂会不尽入觳中?”

“嵇先生当年在狱中便说过。”

“大秦的一切政策实则都是用时间来换取空间,大秦哪有那么多时间去浪费?”

“大秦需要的从来都是独断专行的‘暴君’!”

“唯有暴君,才能顶着满朝大臣、天下万民的质疑骂声,将政策推行到底。”

“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评说。”

扶苏目光坚毅。

他已经彻底醒悟过来。

嵇恒已经说的很含蓄了,大秦走的是一条法制务实之路,而以杜赫为首的朝臣,他们更偏向于务虚,一实一虚,实是南辕北辙,刑执之两可,则威不可测,这实是在与皇帝争权。

同时。

扶苏正襟危坐。

嵇恒除了这句话外。

还有一句。

这一句更令扶苏感到心颤。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嵇恒很郑重的提醒自己,若是始皇开启大巡行,无论发生了什么,自己都不要离开咸阳,哪怕是始皇的诏令,他问嵇恒为什么,嵇恒只是说以防万一,至于这个万一是什么,嵇恒没有说,只是说一切为求稳。

到这时。

扶苏隐隐回过神来。

嵇恒恐是担心始皇会在巡行途中出事,到时朝中若无人坐镇,恐会陷入到群龙无首的地步,只是他依旧有些费解,他眼下负责的是军功爵制相关的事,而始皇大巡行,除了镇抚天下,便是行督查所为,到时将关东各郡县清理一番后,他便能够继续推进士官退伍,何况那时正常情况,他应该在军中,若是天下真的有变,自己岂不是更容易平乱?

为何嵇恒执意自己留在咸阳呢?

扶苏有些想不明白。

他嘴里反复咀嚼着‘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这句话,只是越咀嚼,越感觉迷惑。

沉思良久。

扶苏最终还是放弃了。

不过虽然想不明白,但他还是决定按嵇恒所说去做。

至少嵇恒鲜少出错。

另一边。

嵇恒负手而立。

望着早已光秃秃的桑树。

他轻声道:“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

“我似乎有些担心过头了。”

他抬起头,望向咸阳最高耸的地方。

那里是咸阳宫。

他后续对扶苏说的话,其实没太多必要,因为按他估计,始皇的身体,不太可能会差到那种地步,只是不知为何,一想到历史上始皇的巡行,就不免有些心绪不灵,最终还是多说了几句。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这句话不是说给扶苏听的。

而能听懂这句话的,除了自己,便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始皇。

另一个则是蒙恬。

而始皇跟蒙恬都知道这句话说的是谁。

王贲!!!

当年始皇初即位,大权旁落,而宫中有人揭发嫪毐非宦官,嫪毐恐慌之下,决定先下手为强,除掉嬴政。

当时嬴政虽为王,但兵权调兵的虎符都在吕不韦手中,就在这种危及时候,王贲却与其他将领不同,未见虎符调令,依旧坚定率兵镇抚咸阳,并拒绝一切不合秦王既定方略的乱命,迅速缉拿欲图火中取栗的嫪毐,并由此倒逼吕不韦还政嬴政。

而这同样是嬴政器重王贲的原因。

王贲只尊王命。

甚至在未见调兵虎符下,依旧唯王命是从,但蒙恬不一样,蒙恬会坚持,会抗命,但绝不会无所畏惧的举兵镇国。

这同样是王氏跟蒙氏的区别。

王氏相对敢作敢当强固,而蒙氏更偏向柔韧强毅。

然若是始皇真的在巡行时出了事,而扶苏又在北原大军,到时接到不合理‘令书’,蒙恬不一定敢抗令的,到时若真如历史走向一般,那嵇恒辛辛苦苦为秦谋划半天,最终岂不是白折腾了?

而嵇恒之所以把这句话说出来。

便是担心,扶苏若真去到了北疆,接到一些令书时,能够把这句话说给蒙恬,到时蒙恬自然就懂了,或许蒙恬依旧不会举兵镇国,但一定会派人去探明情况,当不会再如历史上一般稀里糊涂就自杀了。

想到自己这么操心操力,嵇恒也不由叹惋一声。

他终究还是没能做到心如止水。

也没能做到置身事外。

他牵扯在其中太多也太深了。

不过,嵇恒内心其实并不认为始皇会出事,只是他不知道始皇的行进路线,尤其是沙丘这个地方,对他们赵家人实在有些玄乎,他最终还是决定多做一些,至少能稳妥一点。

为了大秦。

他也算是煞费苦心了。

雪越来越大。

天地陷入到一片混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