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一些时代局限(第2/3页)

没有了刘穆之,刘裕的辎重补给就不能保证,这样一来,战线拉的越长就越让人担心。

一方面,刘裕担心后防空虚无人主持大局,只得放弃了已经夺取的战果,返回建康稳定局势。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体力渐衰,担心再不称帝,用尽全力打拼的事业就要拱手让人。

刘裕所处的年代是不同的,在他的眼前,是大业未成就身先死的桓温,还有谋反到了一半就病死的王敦。

老实说,从在大晋的根基来说,这两个人的基础都要比刘裕好得多。

他们都是正经的世家子弟出身,虽然手中握有强大的军队,但是,朝廷上的人天生就对他们有一种忌惮心理。

毕竟,从根本上来讲,他们和朝堂上那些文臣还是同属于一个阵营,就好像是现在的王谧一般。

而刘裕呢,虽然自称是刘邦后人,但终究还是赤脚出身,朝廷上的那些贵公子们,没有几个人把他放在眼里。

即便是他一时掌控的北府,这些人也并不服气,只是对于他们来讲,最重要的就是维护自己家族在江左的利益。

世家联盟达成的默契就是,我们谁都不要当皇帝,但是推举上来的皇帝要维护我们的利益。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刘裕愿意去做皇帝,他们也没有什么不支持的必要。

而刘裕呢,作为一个草根出身的武将皇帝,做皇帝之前和做皇帝之后,立场肯定是有变化的。

按照他的出身,他天然应该是反感世家群体的,但是,世家的根基深厚,牢不可破,他要想坐稳这个位子也就必须和世家合作。

于是,为了当上皇帝,他可以摇身一变六位帝皇完,但是,在坐上皇位之后,刘裕却没有再大开杀戒,对那些以前看不起自己的大臣,也都委以重任,继续使用。

这就是一种共同合作的关系,而这种关系能够维系下去,也要得益于两百多年的南北分治的格局。

正是因为无法完成南北统一,不管是北边的朝廷还是南边的朝廷都相对孱弱些,谁都不能把另一边打服。

于是,这种割据的态势留只能继续维持下去,因为无法统一全境,各种人力物力资源就无法得到很好的调动和整合。

不管是北方的还是南方的,相对来说,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能力都是极为有限的。

更不要说那些南北割据对峙线附近的那些城池,更是打仗不停,不要想什么发展商贸了,那简直是越打越凋敝。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持半壁江山,身为皇帝,自然要想着尽可能的少折腾,减少付出。

那么和世家合作就是最简单的维持方式。

但是吧,现在王谧要做的事情,也算是开创一个新的模式了。

此前,他的老前辈王敦曾经也想要这样做,但是,因为能力有限,目标不够明确,以至于大业未成。

而现在,王谧就要做突破了!

身为世家为王的年代,一个顶级世家的子弟,居然要站出来主持大局了!

他走上了权臣摄政王的道路!

他可以成功吗?

他可以突破传统吗?

这一切,到目前为止,还远远未到尘埃落定之时。

有来有往才算是合情合理,王谧从京口调来了刘穆之和檀凭之两员大将,也不能没有表示。

于是,很快他就派人把何迈给叫来了。

这种时候,当然要把手底下能够调动起来的人马全都调动起来了。

何迈一到,立刻就笑了。

“恭喜琅琊王了。”

“好了,我们还是赶快谈正经事吧。”

看不惯何迈那种油腻的笑容,王谧赶忙打断了他,何迈倒也识趣,本来还想揶揄几句,既然王谧没兴趣,那就算了。

“琅琊王有何吩咐,但说无妨。”

何迈早就准备好了,就等着王谧一声令下。

现在终于等到了机会,自然是兴奋的不行,王谧看他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也算是放了心。

好啊!

这个差事,交给他最合适。

“现在的局势已经有了大变,你也不能留在建康了,现在就回京口去,接替穆之,管理好北府。”

何迈很激动,反手指着自己:“你让我去接替刘穆之?”

“是啊,我思来想去,你比无忌更合适。你为人精明,又圆滑,又细心,现在北府也不需要征战,你需要做的就是把穆之管理的那些北府日常的账目,还有兵器辎重的储备,全都管理清楚,还有兵士的日常操练,征召人马,这些都需要你和寄奴合作,尽快实行。”

“如今,北府可不只是要对外征战,还要负责建康城的守备,人马必定出现短缺,务必从各地征召兵士,择其优者。”

“我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