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妻子的怒吼(第2/3页)

她今天到这里来,不为别的,就为了讨一个公道!

今日,如果不处治王恭,那就谁也别想走出这个宫殿!

现在,最为难的,或许就属坐在御座上的太后王贞英了。

从女性的角度来看,以及太后的立场上来说,不必王英彦鸣冤,她也知道她想做什么,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如果,她和王恭没有任何关系,这种时候,她当然也会站出来主持公道。

还能以此举捞一个好处,维护掌权太后的形象。

然而,很可惜,如果王恭不是王贞英的哥哥,说不定也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恶事。

毕竟,如果不是有她这个后宫太后在这里撑着,王恭也做不到如此嚣张,并且认为自己的嚣张都是理所应当。

反正无论他做的多么过分,都有好妹妹来兜底。

事实也是如此。

王贞英对他的处罚,虽然看似严厉,但其实根本就没有动摇王恭分毫。

因为做了这样的糊涂事,王恭确实身受重伤,但那是他自己企图跳墙逃窜才不慎摔伤的,哪里是谁对他严刑拷打造成的?

再说了,这个时代既没有锦衣卫,又没有东厂大太监,根本就不兴严刑拷打这种手段。

也不必对犯罪的大臣逼问什么犯罪的缘由,还有什么阴谋,没必要,罪止一身,抓着谁,就是谁。

这个时代能够踏入仕途的文臣,大约都是从有头有脸的家族里走出来的,谁不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体面人?

一来是,这个时代的达官贵人,想要被朝廷惩处,最后关押起来都十分费劲。

毕竟,贪墨无所谓,杀人也不见得就一定会受到惩处,说不定就是免职而已。

能够让这些贵戚被投入监牢的,就只有一种罪行,那就是反叛。

老范的好孙儿,著名的文学家范晔,在历史上就蹲了很长时间的监牢,在监牢的几个月,他仍然发愤著书,但后汉书还是没能最终完稿,为什么?

那还不是要怪他自己。

谁让他放着好好的太子詹事不做,却要搞事呢?

于是,搞事不成的下场就是被投进监狱,正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说的就是范晔了。

范晔不过就是个文臣,自从踏入仕途,他就没有管过一天的兵马,却并不妨碍他认为自己可以统领千军万马。

不能完成必胜著作的原因就是因为,最后他还是被当时的皇帝处死了。

于是,这个时代,律令松弛的大致样子,也可以看出来了。

很多达官贵人都不是死在他们违反的律令之下,这样的人,太少了。更多的人都是因为卷进了南北分裂时期的各种乱战当中。

有一部分人是在和敌军征战当中死去的,这其中,包括一些掌兵的武将,同时也包括一些镇守边镇的太守。

还有一些人,那就是在内部的叛乱中丧命的。

可以说,局势越乱,这种反叛行为就会越多,各种混乱似乎都是叠加在一起来的。

才不会管你境内都已经乱成了什么样子,百姓流离失所。

或许,在当时的人看来,也许,都一起乱了,最后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全都吧恩怨了结了。

于是,今日,王英彦此行,确实是极有意义的。

现在总不是乱世吧,如果是战乱频仍的时代,那么将领之间,权臣之间的互相杀伐,也没有人会追究,当然了,就是朝廷想追究,他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皇帝也好,朝廷也好,早就已经失去了对境内事务的掌控力。

但现在不是乱世,更何况,王恭此举还并没有针对殷仲堪本人,他甚至还把屠刀挥向了殷仲堪的两个幼子。

为母则刚。

身为母亲,什么都可以忍,只有这件事,不能忍。

就算是撞死在这显阳殿上,也在所不惜。

战斗还没有开始,对峙的几方就已经拉开了架势。

其实呢,王恭真的不应该不到场,他怎么可以躲在家里不出来呢?

这不就是个龟孙吗?

很显然,确系龟孙。

虽然他有各种理由待在家里,他身上有伤,他还被太后幽禁,但是,只要他愿意站到这个朝堂上来,可以相信,没有人会不欢迎他。

况且,这本来就是他惹出来的事端,如果没有他,事态怎么会演变成这样?

如果,今天王恭出现在朝堂上,可以说,王英彦就会相当的满意,王谧也会敬他是一条汉子。

两个人的困难就全都解除了,同一时间的。

谁是王英彦的大仇人,正是王恭。

可以相信,如果他们在大殿上相遇,王英彦完全可以直接把王恭斩杀,如果是这样,也算是一命换一命了。

哦!

或许,大殿上的王贞英也会感到松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