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 缅贼割地求和(第3/4页)

二月初二龙抬头那天,朱树人就在南京皇宫里,跟儿子摊牌了。

“大明此前近二百年,都因英宗当年被俘于瓦剌之手,而不许天子出京巡狩四方。父王如今求得这个机会,已是百年未有之恩典,突破了祖宗之法。

但既然出巡,省钱与民休息还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出巡的时候,不能带朝廷百官,如此随行人员至少可以减少八成,护卫亲军也能减少八成,开支将大大节约。”

朱慈煜听了后,也是深以为然,觉得父亲的顾虑很对:“既如此,不知要孩儿如何施为?”

朱树人也不跟儿子绕弯子:“现在有两条路,那就是要么你带领礼部与兵部的少数要臣,外加一万护军,南巡广州。亲自处断跟缅人的和谈,以及后续有可能出现的对越的冲突的接洽。

而既然朝廷其他文官班子不带走,那么日常政务就还是留在南京处置,为父比照此前四年的摄政故事,再帮你监国一年半载的。

另一条路子,那就是你亲自留在京城,全权处理其他各部日常政务,为父帮你‘代天巡狩’,去广州就近处理缅、越边事的善后。”

朱树人说得很清楚:大明的天子巡狩可以节省成本,是因为如今大明本质上还拥有潜在的二元权力中心,所以可以摄政王和皇帝父子一个处理内政一个处理外交,暂时分权分工。如此一来,出巡的开支成本和人员规模,就比别的朝代别的时期节约掉了绝大部分。

至于想出京处理外交,还是留在京城处理内政,他给儿子选择权。

“孩儿愿意亲自出京,去广州巡狩处理外交!把内政全部交由父王继续监国!”朱慈煜想都没想,当然是毫无留恋地直接选择了出京全权处理外交。

这不废话么?他当初生下来就是皇太孙,养在春和宫,活到二十一岁就没出过南京城。

如今虽然贵为皇帝,但他的见识也就眼前那点事,最多只是小时候可以去江宁镇上的博物院,看看天下各地的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物种,但名山大川实景他是一点都没见过,只见过紫金山和长江。

相比之下,他的父王朱树人,那可是天南海北自己打下来的天下,在湖广坐镇多年,还入过川,收过两广,北过伐。再让父王舟车劳顿,那不是既不孝又浪费么?

朱树人对儿子的选择,也是丝毫不觉得意外。但该约法三章的条件,他还是要教给儿子的:

“你选择亲自出京南巡,为父也不会拦着你。但你原先没有处理过外交,不可一味追求穷兵黩武,要懂得见好就收,若是能答应,为父自然放你南巡。否则,你就自行跟朝中文官扯皮去吧。”

朱慈煜也知道父王是为他好,只要能出去,就该见好就收,于是连忙请教细节。

朱树人就指出几个要点:“对于缅甸,我们不能追求覆灭东吁王国,最后的目的,是要莽白或者莽白的儿子们认输投降,割地称臣。同时必须彻底交还三宣六慰的全部土地给大明。

因为缅甸疆域太辽阔,高山密林太多,远比越南还复杂得多。如果把莽白这个旗帜拔了,我们都不知道跟谁打交道去,到时候山区土司部族全部作乱,打谁拉谁都不好判断。

留下莽家人这个招牌,那么只要他们认怂,他们就得负责出面约束属下,下面的土司就不能随便自行叛乱。

而相比之下,将来对付越南,就没那么复杂了,越南如今有两朝四姓各自为政,我们可以拉一派打一派,不比缅甸此前是统一强盛之国,越南任意一派被我们彻底剿灭都是可以的,只要跟另外一派达成合约,让对方称臣就行。

具体为父会交代给随行的礼部阁臣的,到时候务必兼听则明,多多纳谏,不可独断专行。”

朱慈煜总算还有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处理外交完全是零经验,这次就当是学习了,不能乱来。

他诚恳地答应了父王的全部要求,临了朱树人又最后交代了一句:“还有,此番南巡,不许碰宫外的女人!不许失了皇室和朝廷体面。

广州多番商红夷,又地处炎热瘴疠之地,民间说不定有红夷来的脏病之人,你贵为天子,要什么女人宫里得不到?切不可图新鲜,否则……以后就别想出宫了。”

对于父王的要求,朱慈煜唯有全盘接受,以求换取顺利出巡。

最终,在朝廷的反复博弈和充分准备下,朱慈煜还是在二月十五这天,选择了从南京启程南下。

因为这次天子出巡,是带着任务的,所以去的路上倒是不能多折腾耽搁,礼部和兵部最后帮助皇帝选择了海路南下,就沿着东海南海近岸航行,

这条路完全不存在航行风险,毕竟大明航海如今都非常发达了,就由郑成功分拨一些南海海域试航的海船,由张名振亲自率领海军人员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