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一章 现代大学的种子(第3/3页)

如果愿意,本王愿意看在你是个不世出的数学奇才份上,暂时放松对大明的浓硫酸、石炭酸、砒酸氢纳和其他药物的出口禁令,并且派遣大明船队去欧洲贸易,普救被鼠疫所害的万民。”

牛顿松了口气,连忙称颂:“尊敬的殿下,您的仁慈就像阳光雨露,泽被寰宇苍生。相信英吉利国百姓都会永远感戴您的恩德的。

能够为您暂时效力,也是我的一种荣幸。”

朱树人微微一笑,也不接话。虽然他对英国人没什么好印象,但既然还可以顺便卖药赚钱,那也不寒碜。

他是去收钱的,不是去当国际注意战士的。

顺便还能赢得牛顿的暂时效忠,这笔买卖赚大发了。

自己之前零敲碎打的那么多科研工作,都还不成体系,一个个都是靠经验堆积和直接抄答案灵光一闪的个例。

以至于只要朱树人自己不开挂指点方向,大明科学院的研究模式,就还是只停留在“突发奇想加试错”的层面上。

当然了,不是说试错法就没有进步——至少相比于原本时空的大明,如今的大明已经算是“肯试错”了,原先那是试都不肯试,资源都不肯投。

历史上一直到爱迪生那种人,研发不也是搞“灵感加试错”嘛,要不爱迪生怎么会说成功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那99%的汗水就是最笨办法的试错。

在生化环材这些不太讲究逻辑的领域,试错法堆实验规模,也能大力出奇迹,所以大明前些年,就专注于化工研发,这是朱树人对自己禀赋有了充分认识后,扬长避短。

但是物理数学这些领域,包括电学、机械设计,这些东西就很讲逻辑和悟性了,不是砸钱试错可以大力出奇迹的。

直到如今,牛顿即将发力!大明终于可以把科研领域另一条腿,那条“理论指导实践”的路径短板,给补上了!

这牛顿来得太及时了。

从此以后,就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该大力出奇迹的大力出奇迹,该理论指导实践的就理论指导实践。

朱树人甚至觉得,原本“科学院+研究所”的模式,到如今也终于不够用了。

有了牛顿这颗种子,未来的大明要摆脱大力出奇迹的堆砌试错,就要引进如今西方也正在萌芽转型的近代大学体系,建立大明自己的大学体系!

当然,西方那些垃圾的神学院法学院偏科烂货没必要学,那些也不比大明自己的国子监高贵多少。

朱树人要学,当然也要以那些有自然科学基因的西方最顶尖大学为蓝本来移植。

具体到1660年代后期,也就剑桥、莱顿这两所算是第一梯队,值得一抄,再加符滕堡的图宾根大学(出了开普勒)和萨克森的莱比锡大学(莱布尼兹在那里)

所以,朱树人在得到了牛顿的肯定回答后,立刻表示,他会尽快组织船队启航,希望载牛顿来的那个英国船长可以领航。

然后,他还希望牛顿多写几封信,给他留在欧洲的师友同学,让那位领航船长带回去,为大明招揽更多的当代自然哲学大学人才。

朱树人还特地指出了,他希望将来能看到剑桥系、莱顿系、莱比锡系、图宾根系四系的人才,在大明都有代表,都能百花齐放。

牛顿的震惊已经不够用了,所以他也没去怀疑摄政王殿下为什么对欧洲的顶流自然科学大学如数家珍,他就只当这是大明锦衣卫的刺探能力卓越,居然摸得这么清楚。

牛顿绞尽脑汁搜索自己的人脉关系,连夜写了七八封言辞恳切地信件,还在信里说了,有大明的摄政王殿下,托人给他们捎来了见面礼,邀请他们来大明留学交流,

哪怕不愿意终生在大明工作也没关系,完全可以作为一项人生游历。

至于信里提到的见面礼,当然都是朱树人掏腰包的,他让负责启航去欧洲卖药的大明船队,额外携带了一批大明皇室都视为精品的瓷器玉器、锦缎苏绣、金银珠宝,用于到时候的送礼。凡是收了牛顿信的人,都可以附随得到一份纪念大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