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章 先杀一个幕府将军的叔叔立威(第3/4页)

两侧山顶制高点,各有约近千人的明军步枪队,拿着明晃晃的刺刀武昌造,对着山谷胡乱开火,连番排枪,还有数百名明军骑兵,很是勇武地从山顶直插下来,把日军截为数段。

这些大明骑兵人数虽少,但人人都有发射霰弹的转轮手枪,可以贴脸六连发,三百多人就能不换弹开出两千枪!

日军虽然有三万五千人,可毕竟是刚刚跑完一个马拉松,在体力最衰竭、士气最松懈的时候,突然被两千多明军加急。

更惨的是,日军强行军救援时丢盔卸甲,现在基本就是个无甲状态。而大明霰弹枪最克制的就是无甲单位,你要是穿一套棉甲,这种铁砂铅子还不好穿透呢。

所以,霰弹枪的杀伤力,简直就是梦回崇祯十二年、对付革左五营流贼时的程度。

蒙到一颗铅子就是大残,两颗铁砂就是丝血。

饶是日军人数是明军十五倍,依然被这多重DEBUFF叠加打得大乱溃败。

明军骑兵的其中一队,不过百余骑,刚好是张名振亲自带队指挥的。但是因为看到了保科正之的旗本,他就下令部下直挺挺冲了过去。

张名振的骑兵都是装备了锻钢胸甲的,里面还有缓冲内衬,连扶桑人的老式铁炮都能阻挡,所以并不担心贸然冲杀的防护问题。

明军骑兵有手枪连发开道,更是让日军的骑兵同行震撼莫名。

虽说东北三藩的骑兵部队里,恰恰有日军中骑射战术最强的“伊达家骑马铁炮”。但他们的武器怎么说也是打一发要装弹一分钟的那种烂货。明军骑兵可是六连发。

中日之间的第一次火枪骑兵对射大战,就在秋田城外爆发了。

保科正之把伊达家的几百骑马铁炮队摆在身边,还是没顶住张名振的冲锋。疲惫散乱的伊达骑铁纷纷中弹坠马,作鸟兽散,全无精锐之态。

保科正之挥舞着号称天下五大名刀之一的“鬼丸国纲”,砍杀了几个逃兵,还试图跟明军骑兵肉搏,最后还是被明军的手枪弹雨打成了马蜂窝。

这把鬼丸国纲原本是战国时期关东诸侯北条氏家主的传家名刀,后来北条氏被丰臣秀吉灭了就落到秀吉手上,后来丰臣家又被德川家灭了,就落到德川家康手上。

保科正之的生父是幕府二代将军德川秀忠(家康的儿子),秀忠因为血统问题,不能认母系卑贱的保科正之认祖归宗,才把他过继给会津藩,还赐了这把刀作为纪念。

没想到今日随着会津藩主被张名振所杀,张名振在割了保科正之的首级后,也把名刀收入囊中。

他虽然不懂倭刀,但既然这把刀是二代幕府将军赐给外藩私生子的信物,想来是很值钱的。

保科正之一死,剩下的日军自然更如桶狭间的今川军一样,直接全盘崩了。本就是士气体力双衰竭至极,人再多也没用。

两千多明军撵着三万多日军狂砍追杀、连番排枪枪毙,杀得尸横遍野,全部溃散,自相践踏死伤同样不计其数。

战后明军统计,光是割了的日军首级就有近万人,其中至少几千人还是山道上自己踩死或踩伤被明军补刀的。

只恨明军人数太少,日军四散而逃追都追不过来,否则绝对能杀更多。

日军直到崩溃,都有个最大的问题想不通:他们已经这么急行军来增援了,怎么秋田城守军会这么窝囊?连一个白天都没守住,就被明军破城了?

而且明军不但能破城!破城后还能抽出时间、提前到城北十五里外的山道两旁的山峰设伏!这说明攻城最多就只用了一个上午!

实在是不能怪增援的日军不给力啊!核心关键是秋田城守军太废!

……

随着保科正之的援军惨败,损失巨大,剩下的东北三藩联军残部,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毕竟幕府将军的亲叔叔死在这儿,这锅谁背得起?连伊达家藩主都要担心会不会被幕府追罚,何况其余。

而且秋田城的完整易手、如此之快易手,更是让东北的日军局面彻底陷入了崩坏。

因为明军破城太快,秋田城守军在崩溃前,甚至连放火烧粮仓都没做到!

这就是说,明军的举措,不止能类比为“曹操劫乌巢”,甚至是做得比曹操在乌巢还好得多得多!

曹操在乌巢,那只是烧了袁绍的粮食,他自己并没有得到。

张名振却是直接把东北三藩联军为了持久围困大浦城所囤积的军粮,直接据为己有了!

这就是说,明军凭空有了够八万大军吃几个月的军粮!而实际上明军才一万多人,这么多粮食吃一年半都够了!

让张名振不用担心军粮补给、能在虾夷和奥州住上一年半,那整个扶桑东北就彻底搅烂成无人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