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九章 扶桑人肯定不懂怎么防官渡之战(第3/4页)

但是到了明清战争,叠加了历史上明末连续二三十年的天灾,大明人口最低谷时跌到过四千万,如今虽有朱树人的蝴蝶效应,最低谷时也只剩五千多万,现在回复和平数年,才爬回六千万。

而扶桑这边,战国结束后的第一个五十年,人口恢复是最快的。战国末七八百万人,到幕末四千万、一战时七千万。

江户时代两百六十年,至少一大半的人口增长,就是刚刚回复和平后的最初半个世纪完成的。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死的时候,人口统计大约是两千两百万,现在德川家纲没统计过,估计在两千四百万左右,已经是战国末的三倍了。

大明六千万,扶桑两千四,扶桑的人口,如今实打实是大明的四成!所以光拼人口,确实是不该小觑扶桑的。

这也是为什么朱树人没想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要对一个相当于大明四成人口的民族直接发动总体战,这是非常不明智的。

现在扶桑人连败,却还不想认怂,又意识到武器代差太严重,那就只能堆人命爆兵了。不试一把他们是不会心服口服的。

只有真正全方位碾压打疼,才能让他们跟后世臣服米国爸爸那样乖乖认怂。

东北三藩加上周边被裹挟的仆从,还是有四百万石以上石高的,主要是仙台藩比较大,再加一部分江户幕府的直接支援。

扶桑人很快组织起了一支规模十倍于虾夷守军、二十倍于弘前藩守军的战力,也就是大约七八万人,还有无数可以随时扩大抓壮丁的后备农兵,来跟张名振的区区一万多明军水陆兵交战。

而张名振此前一直留着虾夷岛上的函馆城没有攻破,只是围而不打,为的就是勾引扶桑人增援。现在增援已经陆续抵达、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那么诱饵也就没必要留着了。

三月二十二日,张名振登陆作战后第二十天,明军突然发动强攻,把函馆城彻底攻破,城内一万三千日军全部被击溃,数千人直接阵亡,其余不是被俘就是逃散。

突围的函馆残兵惧怕明军,只好往北烧杀掳掠,进入虾夷人的地盘求生。这有惹起了虾夷人的仇恨,跟那些扶桑残兵互相绞肉残杀,战火进一步蔓延到了虾夷岛南部津轻半岛的扶桑族人、和北部广大地区虾夷族人的大规模仇杀,人口消耗何止数万。

而事实上,哪怕没有明军来吊民伐罪,历史上虾夷人到1669年的时候,也会在族长相库相郢的带领下,发动一场持续数年的起义,扶桑史书称之为“宽文虾夷蜂起”。

现在不过是让虾夷人对扶桑人的不满提前数年爆发起来。明军只要隔断扶桑本州岛的援军来虾夷平叛,那么光任由松前藩的扶桑族和海量虾夷人自相仇杀,松前藩的平民就抵抗不住。

整个虾夷岛当时大约有不到二十万扶桑族人口,虾夷人却多达五六十万,人口比例至少是三倍以上。

张名振把扶桑人在虾夷岛的统治彻底摧毁后,就任由虾夷平民和扶桑平民自行吃鸡自己卷,他则能集中全部明军,总计一万两千多人,到大浦城周边跟扶桑三藩联军相持。

扶桑三藩联军在集结完兵力后,就对大浦城发动了几次强攻。

张名振没有一开始就暴露全部火力,而是藏着掖着,好多勾引扶桑人投入,多杀点人消耗点人命。

扶桑人果然如惊涛骇浪一样撞死在筑垒地带,被射杀达数千上万。

两次惨败后,扶桑联军终于吸取教训,只能改为围而不攻,指望靠明军渡海作战、军粮补给不上,最后自行被围困饿得削弱。

与此同时,随着战事相持进入四月份,东北三藩还一再恳求江户的幕府嫡系部队再派更多援军来,尤其是要运粮到东北前线。

毕竟拉起七八万作战部队和更多预备壮丁,需要的粮食实在是天文海量。此前扶桑历史上只有关原合战、大阪之战、渡海征韩有过这种规模的后勤粮草调度。

江户幕府对于前线要求的粮草,只能是竭尽所能提供,但同时表示援军是真没有了,只能让他们就地抓壮丁解决。

东北三藩莫名其妙,最后才知道是因为扶桑幕府敢于反抗大明的合理要求,导致九州那边郑成功也打进来了。幕府要派遣援军去九州方向,东北这儿只好让当地大名自行解决,幕府只能给钱粮弹药不能给兵。

……

确认战役进入了相持阶段,扶桑联军想靠前线屯粮、持久围困耗死渡海而来的明军。张名振当然有办法破局。

他此前一直藏着掖着,不暴露明军的骑兵炮战力,不就是等的这一刻么?

所以,他一边不动声色继续收城,一边却派出细作徐徐图之打探敌情,摸清扶桑联军的屯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