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弑君者刘宗敏(第3/4页)

崇祯的心态能有这么大的变化,当然是因为这一世他看到了希望——

大明并不是彻底打不过李自成,在南方,国家的形势是在好转中的,只恨这种好转来得太晚了!还来不及传到北方而已!

之前没逃,一是碍于面子,没有大臣肯背锅提出这个方案,

二来就是自己对北京的城防过于自信了,觉得能撑住至少几个月,坚守待援并不算太冒险。

但现在不一样了,面子问题,在最后生死关头,是可以灵活松动一下的,大不了就说皇帝御驾亲征迂回反击!都直接领兵了,还跟那些文武大臣商议个屁!

他在紫禁城内的钟楼敲钟也敲过了,试图召集文武也没人来护驾,是那些文武先不忠不义的!

至于“过于自信”的毛病,在此刻外城都被破了的情况下,崇祯的过于自信当然也是不药而愈,彻底认清了现实。

可惜,想突围,不代表有能力突围。

最后时刻,崇祯也只是聚集起了几百号锦衣卫和东厂的人,由王承恩、骆养性带领,换了衣服,试图从北门逃出、转向东边看看能不能逃到天津卫的海边,或者是跟自东而来支援的吴三桂会合。

因为还没打算自杀殉国,他当然也不会杀害发妻周皇后,也不会杀袁贵妃、两个女儿,以及寡嫂张皇后(天启帝的皇后),这些女眷都被崇祯安排弄了几辆朴素但坚固的马车,让东厂和御马监的宦官驾车,试图随着突围。

连他那三个儿子,他都选择了狡兔三窟,太子朱慈烺已经十五岁了,也能承受一点舟车劳顿,他就亲自带在身边,试图突围逃跑。

定王朱慈炯和永王朱慈炤年纪还小,分别才十一岁和十岁,他就如原本历史惯性操作、丢到国丈周奎家,让周奎藏起来。

这样无论是突围的那一路出了意外,还是就地藏匿的那一路出了意外,都还能另留一个备胎。

同理,没被他杀害的那两个女儿,也被崇祯分别处置,坤兴公主年十六,可以跟太子弟弟一起转移,昭仁公主才六岁,转移不了,就跟三哥四哥一起藏到外公家(崇祯第二子早夭,活下来的两个小儿子是排行第三第四)。

崇祯只是让人额外吩咐了老丈人一句:真要是被发现了,保不住,就把他那个六岁的外孙女杀了,以免受辱。

……

崇祯做好了一切能做的安排,在当天半夜就翻过煤山、从北经积水潭(什刹海)突围杀出内城。

外城中的巷战还没结束,闯军还在疯狂劫掠。

大明军民倒也不是多有抵抗意志,纯粹是为了防止被劫杀,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安全、暂时还没敢放下武器。总要李自成约束好军纪之后,这些大明官军才敢彻底放下武器。

这种混乱,让崇祯能蒙混一时,加上积水潭便是古代大运河最北端的卸货码头所在,由通惠河连通通州、天津来的运河。

所以抵达积水潭后,就可以通过漕船水路突围。水门很少有乱兵阻挡,一番混乱后,还真被崇祯混出城去了。

然而崇祯的好运也就到此为止,数百人坐船出城这种事情是瞒不住的,当时流贼来不及阻拦,但通惠河两岸也都有流贼军卒,目睹了这一切,立刻上报。

不过半刻钟,李自成就亲自带着嫡系精锐骑兵,集中全力猛追过来。

崇祯一行先在通惠河上顺流逃了一段,见后面尘头大起,崇祯也知道是被发现了,嫌坐船慢,立刻弃船上岸,把马匹马车也都卸载,策马狂奔。

逃出几十里后,终究因为这些锦衣卫和东厂的人武艺不精,速度不快,崇祯本人也不惯骑马,只能坐马车,还是在通州城外被李自成的骑兵追上,团团包围。

“降者不杀!快快放下兵器!”

崇祯当然不肯投降,双方就爆发了血战,最后的几百锦衣卫和宦官,很快被杀死百余人,其余见大势已去,打着打着就投降了,能为崇祯卖命到这一刻,已经算很给面子了。

“朕乃大明天子!谁敢杀朕!”崇祯满心不甘,亲自挥舞着宝剑站在马车上,左右挥舞,倒也被他蒙中杀了两三个贼人。

那些死者并非武艺弱,也是一时不防,没想到皇帝还能亲自作战,本想活捉他的,结果被崇祯突然发难反杀了。旁边众人终究慑于皇帝的威名,又好奇又紧张地死死盯着他,一时不敢上前。

哪怕已经杀官造反了,过了多年刀头舐血的生活,但皇帝的身份,在古代普通将士眼中,还是非常神圣有神秘感的。

远处的李自成听到这儿的动静,却是大喜过望:皇帝果然在这儿!

他连忙顶着一只独眼,造型奇特地打马上前,左右精锐护卫簇拥:“孤乃大顺王李自成!崇祯,你如今服是不服!两个月前,孤还给你上书,只要你承认我大顺永镇西北、互不相犯,孤便继续认你为正朔,也无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