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谁让崇祯没开天眼呢(第3/4页)

具体的处理意见,肯定得过几天朝会的时候再定,当然也有可能得了这么大的好消息,崇祯明天一早就要临时额外召集朝会。但今天好歹可以先定格调子。

崇祯想了想之后,第一反应就是把朱树人进一步当做救火队员,好生奴役,哪儿情况危急就往哪儿扔。于是他又拿回奏章反复看了几眼,很不甘心地问:

“这孙可望逃走了,真有朱树人说的那么严重?还需要占用湖广和四川官军那么多力量,继续追击?”

原来,朱树人的奏章上,当然是对孙可望的威胁能怎么夸大就怎么夸大,甚至对于孙可望带走的张献忠残部规模,都往高了吹,这样朱树人才能继续拖延时间。

张国维跟朱树人关系好,也了解朱树人忠义的人品,所以选择了完全相信他,此刻也帮着说好话:

“陛下,除恶务尽,才是最节省国帑民力的做法。去年朱树人追剿张献忠才打了一半,陈新甲就为了解围开封,强行把他调到河南,这才有了张逆死灰复燃,纠缠至今。

正所谓扬汤止沸,莫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毒疮在身,一旦挑破之后,便要彻底挤尽脓血,清洗干净。但凡留下一点,将来还会再糜烂肌体。

陛下难道忘了,当初前代闯贼高迎祥授首后,李自成不过一两年很快又接过了闯贼的名号。孙可望如果不趁此机会追击,未必不会变成第二个张逆。”

张国维这番话,算是切中时弊,也给足了朱树人面子。

张国维对崇祯,对大明的忠义,绝对无需怀疑,他也是真心觉得这样是对大明最好的,综合算下来成本最省,免得将来再费好几遍周折。

当然,他之所以会这么说,也是因为他内心对于“追杀孙可望”这件事情,所需要的耗费的时间,有一个估算,而这个估算,实际上是远远短于朱树人到时候实际执行时,会拖延的时间的。

张国维面君之前,私下里自己估计了一下,当初朱树人许诺一年半载彻底干掉张献忠。也就是快的话半年多,慢的话一年稍微多一点。

现在实际上,就是只用了半年多,至少把张献忠本人灭了。那说明朱树人的许诺是非常靠谱的,可以信赖。

如今既然还剩一点点扫尾,那把时间再折半,许诺朱树人三个月搞定孙可望,最晚半年。

如果崇祯受不了半年,再讨价还价一下,那就是在三个月的基础上,稍微加一两个月,最慢不能超过四五个月。

也就是到崇祯十六年十月,最晚十一月,彻底把南方一切余贼统统扫清。张国维觉得这个节奏是没问题的。

毕竟目前的李自成,才刚刚干掉孙传庭,还没暴露出更大的野心。张国维又不是穿越者,他怎么可能预料到李自成干掉孙传庭后短短两三个月之内,就会野心膨胀到敢一路朝着北京杀过来了。

眼下这个点,大明朝中不少人的认知,还依然停留在“李自成这次胜利,确实是朝廷的一大重挫,但朝廷的损失,也仅限于一时丢掉了一两个省”的程度,没觉得这种损失会蔓延到整个天下。

如果李自成确实短时间内没有更大更激进的危害,朝廷不去进攻他他就不会反噬朝廷。那让朱树人彻底把西南乱局扫尾扫干净,免得将来吃两遍苦受二茬罪,绝对是划算的。

四川遥远,路途艰险,大军入川一次不容易的。

崇祯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但他转念一想,现在确实没听说闯贼有更多举动,而陕西丢是已经丢了,也不差这一两个月了。

考虑到张国维才刚刚履新,这是个勇于任事的忠义之臣,而今天这个决策,也算是张国维接任后第一个重大决策,崇祯还是决定稍微多给一点信任,听他一句。

崇祯的用人,虽然刚愎自用,但还是有一点好处的,那就是他只要肯用谁,在对方刚刚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时候,崇祯基本上都会听信,给对方一个表现机会。

哪怕是当年袁崇焕吹牛逼说五年平辽,那么不靠谱,但只要袁崇焕敢立军令状,崇祯就敢信。

大不了最后办砸了,再斩不迟。

而且张国维刚才那番话,还有最后一个巧妙地点,刚好拿捏住了崇祯——张国维说的是“去年陈新甲为了解围开封,强行把朱树人调到河南”,然后导致了什么什么恶果。

但实际上,去年那个决策,当然不是陈新甲拍板的,事实上就是崇祯本人逼着这么干的。无非陈新甲已经死了,张国维也懂点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把问题都往死人身上一推,假装自己不知情,和稀泥就糊弄过去了。

而崇祯听到这话,心中微微心虚,有那么一瞬间,竟生出几分对已死的陈新甲的愧疚之情:陈卿又帮朕背了一个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