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上门(第2/3页)

毕竟这在科举一道上,没人比得上他。

但凡官阶比他低的人,即便是路过,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行通过。

不想这么做的,那就绕路。

当然,这或许也会为他拉仇恨。

因为在宫里耽误了不少时间,等祭拜完夫子,走完所有程序后,已经是半下午了。

一众进士们此刻也早已经饥肠辘辘、累的半死。

哪有心思再说其他的。

约好三日后的琼林宴再好聊,200个进士很快坐上马车、或者轿子离开了。

至于有人是否穷到连轿子都雇不起的问题,那肯定不是问题。

现代社会的高考状元,都有各种奖金、赞助可拿,有的是人想依附进士们。

再不济,住的酒店的东家,也一定会照顾好他们。

三年后的科考,肯定会因为有进士住在他们家,而涨一波房价。

真说起来,高考状元连乡试的解元都比不了。

名义上都是一省第一,但举人不仅有千亩田地可以免税,光政治地位就不是高考状元可以比拟的。

更别说状元直接被授予从六品,官职比县令都高,前途更不是个县令能比的。

大概全国公务员统考第一者,才能算是状元了。

……

等石仲魁和薛蟠、贾琏等人回合时,薛蟠直接纳头就拜,而且还激动的脸色潮红,连话都说不出来。

贾琏、贾蓉犹豫片刻后,也拉开裙摆单膝跪地道,“见过钦差大人。”

石仲魁摇头叹息一声,却没急着扶起三人。

今日不跪,明日还是要跪的,这是必然的礼仪。

“你们都知道了?”

贾蓉笑呵呵说道,“二姑父有所不知,大姑姑被太上皇授予凤藻宫尚书的事,已经传遍了京畿。

老祖宗连翻派人来告知我等,定要请您上门一见。

一来为姑父道喜,二来商量着您和二姑姑、薛家姑姑的婚事。”

石仲魁却摇摇头,扶起贾琏。

对薛蟠喝了一声让他起来,再对伸手对着贾蓉虚抬一下。

等三人都站好后,这才说道,“婚事自有公里的太监协管,而且按礼来说,只能麻烦我师母和缮国公府老太太先上门。

只是甄老太妃病重,戴公公之前就和我说过,婚事可能会拖延一些时日。”

这道理贾琏、贾蓉和薛蟠都懂。

万一前脚迎娶,后脚甄老太妃就薨了,说不定就有人找事。

而且以前贾元春只是宫里的女史,妨碍不到宫外的婚嫁。

可现在元春即将封妃,肯定得先把这事忙完了,才能嫁贾府二小姐。

好在婚事是太上皇指婚,即便元春封妃了,贾家不仅没丢面子。

反而因为指婚,而赚足了面子。

所以贾琏三人见石仲魁不愿意此时去贾家,倒也能理解。

甚至觉得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石仲魁继续说道,“至于宣旨一事,一切按照规矩来就行。”

贾琏、薛蟠、贾蓉听完就点头,随后又听石仲魁叹息一身道,“只从接了疏通河道的差事,也不知道是福还是祸。”

“这……”,贾琏三人的脸色顿时一白。

运河和京畿的河道要是有那么好梳理,就不会糜烂了多年。

也就贾政那傻子,以为自己得了钦命,又是皇帝妃子的亲爹,下面的人就得老老实实的听话。

而且这老夫子居然还想着从家里要钱,去打理河道上的事。

简直愚不可及。

吓了三人一番后,石仲魁心里暗笑的同时,正色说道,“回去告诉长辈们,此番不是某没礼数,实在是皇命在身,不得不全力以赴。”

贾琏点头道,“贤弟莫要急,但凡用的上哥哥的,哥哥必然不推诿。”

石仲魁等的就是这句话。

文事和官场的事,找于洪高肯定比找贾家有用,但石仲魁深知自己的差事,最难办的是握着兵权的勋贵们。

而且自己也确实需要一些身怀武艺的轻壮护卫。

即便只是做做样子,至少也能威慑住衙役,和因为徭役而被征召而来的普通人。

而宁荣两府的田庄里,必然有一些跟随父辈、爷爷辈习武的青壮。

这些人因为贾家武事颓废而没了出路。

一旦有人愿意招募他们,并且给他们个改变出身的希望,自己按照钦差的仪格,招二、三十个应该不难。

甚至直接任命几个九品的小官,和一些没品级,却有实权的小吏都没问题。

只要钦命差事没完成,这些小官小吏那就是有官身的人了。

等差事完成了,为他们某个出路还是很容易的。

石仲魁更是想好了,要是在疏通河道的问题上,文的不行,那就来武的。

至于稻田养鱼,反倒不用怎么担心,而且他也没打算一开始就全京畿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