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更孤独的等待(第3/5页)

假如陈锋能找到更完整的数据库,以及搭建出性能足够的量子智脑,那么他也能把二号的类曲率飞行升阶为曲率飞行,让晨风二号达到9.999……倍光速。

如今万事俱备,只欠量子芯片。

他哪怕只能找到一块,也能尝试用性能最好的高精度夸克仪合成更多,那么人工智能算力需求的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空间压缩和质能转化技术也将恢复大半,陈锋除了能开着二号离开太阳系之外,还能至少给自己搭建出堪比鹰击甲性能的单兵装备。

他把希望全部放到谢尔盖的秘密基地里了。

三天之后,陈锋在哈默斯利岭的中央山脊上搭建了一个占地面积三公顷的模块化超算中心。

该超算中心的综合运算能力,大约相当于第八条时间线中2050年时人类掌握的全部算力。

又过去四天,所有的计算最终汇聚成了一个答案。

答案是个十余米的小土包。

其实之前陈锋曾不只一次路过这土包,但都没当回事。

山岭谷底中类似土包没两千也有一千,实在稀松平常不值一提。

但经过统计学与概率学的双重计算,再综合归纳微小板块的地质蠕动倾向,却推算出个十分违和的结论。

这土包是地壳板块运动自然变化而成的概率低于1%,需要无数个偶然才可能形成。

如果非要在哈默斯利岭里找到什么非自然的反常物事,那只能是这土包了。

陈锋果断行动,采集样本,测试半衰期和物质成分。

结论很快出炉。

土包中的泥土看似与普通泥土并无区别,但其实是地幔物质。

再测其半衰期,显示出陈锋分别采集自不同深度的土壤在不同的年代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反应,从外层到里层的变化时间节点呈现多梯度的递进变化,从三十年前,到五十六年前,再到七十二年前,一直到四百二十年前。

破案成功。

谢尔盖的基地就在此处正下方的地幔位置。

他先回基地,开始制造载人钻地勘探机。

两天后,他回到原地,开始挖坑。

钻头顺着土包的位置一直轰隆隆往下探。

强大的超合金钻头一路破开土壤层,再破岩石层,又迎头撞上铁矿石层与硅镁层,稍微减速,再继续前进。

十四个小时后,勘探钻头抵达地下五十公里的深处。

此时他已经完全进入地幔,处在岩浆熔融结构中。

这不是他第一次到地下,也算驾轻就熟了,但这次他的载具没有复合护盾,虽然合金钻头的外结构不会轻易融化,但里面的高温却略要命,就连他精心配制的温控系统都扛不住。

舱内气温正在极速升高,热得陈锋满头大汗。

他的判断是没错,的确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金属构造物,但这构造物的外壳有复合护盾,他进不去。

任凭他把钻头功率开到最大,也无法寸进一步。

努力了五分钟后,舱内温度已经超过一百,温控系统也已过载运转,最迟半分钟后就将宕机。

陈锋气得想仰天怒骂,简直是见鬼。

我堂堂银河战士,总不会倒在区区地球的地下吧?

想当年,别说地幔,我连地心都去过。

不然我先撤,把装备再弄先进些再下来?

陈锋很快否定了这主意。

虽然钻头是他的仓促之作,但的确已将能用上的零件都拉满了,没有护盾,只能如此。

以他一个人的能力,着实做不到革新科技,再回去也没用。

距离10月27日也没多久,时间不等人。

就在他只觉上天无路下地无门时,前方护盾却突然起了变化。

钻头呲溜的毫无阻碍便钻了进去,进入到一片空旷的空间,坠落向下方一百米外金属壳层。

陈锋正琢磨要不要弃舱逃生,免得摔成个夹心饼,下面却支来数十根金属长臂,将钻头牢牢抓住,再平稳放下。

等停稳之后,陈锋试图打开舱门,发现外开的舱盖被包裹钻头的金属长臂给压住了。

他打开对讲通讯器,拨通全幅频道的无线电通讯,“有人吗?”

“跟我来。”

对讲器里响起个少年的声音,用的是中文。

陈锋一愣,什么意思?

“谢尔盖?”

他又问。

少年再答:“跟我来。”

陈锋气得够呛,“那你倒是把我的门放开啊!”

回应他的又是一句“跟我来”。

陈锋可以肯定这不是重播,对面真有个人在讲话,因为每个“跟我来”的语气和声调都有细微区别,仿佛越来越急躁。

他也急,试图发狠强行蹬开舱盖,奈何这合金连地幔重压都能承受,用脚去蹬可是想多了。

“我知道你就是谢尔盖,别卖关子了,我是陈锋,把门给我打开,我出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