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2/3页)

乞丐似乎得到某种暗示,脚往前挪了挪,使劲咽了咽口水,喉结不安地蠕动着,眼中放出炽热的光芒,期待着她的现身说法,教室里数十道目光也齐刷刷聚焦在女孩那对鲜艳的粉唇上。

“嗬……呸!”密集的唾液从唇间激射而出,喷得乞丐一头雾水。

“臭要饭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滚!哈哈哈!”女孩为自己独特的幽默感亢奋不已,大笑不止,以至于脸都扭曲了,很生动地诠释了“得意忘形”这个成语。

如果脸不笑到扭曲,她也算得上是个很标致的姑娘,柳叶眉,桃花眼,樱桃嘴,难怪连阅人无数的乞丐也经不起她的诱惑。此女在年级里颇有名气,但很少有人知道她的本名,只知道她的绰号是“三分之一”,因为无论听课时间还是考试成绩,她都一直保持低调的作风,从来不会超过班级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一”这个绰号太长,大家就简称她为三姑。

三姑唯一比别人多的就是男朋友,自夸有一双“识男慧眼”,可以一眼看穿任何男人的心思。乞丐不知道她的超能力,也没料到这个看上去清纯善良的女孩拥有如此超群的创意和胆色,望着议论纷纷的学生们,一时尴尬得无以复加。

板凳腿摩擦地面,声音很轻,却像一个休止符,收住了七嘴八舌。孟楚怜的出场有些意外,牵动了所有人的视线,刚才的打击令乞丐本能地向后退缩。孟楚怜面带微笑,轻轻踮着脚跟前行的模样宛如天使。

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天使,她不需要翅膀,就可以带你飞上洁白的云端;她不需要光环,就可以释放出太阳般的温暖。她能唤起被遗忘的良知,也会指引梦的方向,当她出现时,你无法呼吸。郑能谅这样想象着、形容着,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其实昆德拉早就警告过:“比喻是危脸的,一个比喻就能播下爱的种子。”

在交织的目光中,孟楚怜将一张五元纸币放进那只破瓷碗。纸币轻轻滑入碗中,乞丐的手分明沉了一沉。

郑能谅不是一个容易被感动的人,孟楚怜所做的也不是一件特别令人感动的事,然而在今后漫长的岁月里,郑能谅将这个简单的记忆片段反复回味了不下一千遍,并且在第一千零一遍时依然能感动心灵的震颤。

受到孟楚怜的感召,良心未泯的同学们纷纷慷慨解囊,有捐一块两块的,有捐五块十块的,有捐铅笔橡皮文具盒连环画的,还有的捐出了山楂片、大大卷、爆米花……这就是美女效应,让郑能谅想起教科书上一幅描写法国大革命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前进》,画上一位美丽姑娘高举旗帜冲在队伍的前头,后边的男同志们紧跟着她,个个视死如归。

郑能谅自然也不例外,在被孟楚怜的善举感动后爱心勃发,视死如归地冲上去,把口袋里全部的二十五块钱都捐给了那个素不相识的乞丐。那是他一个月的零花钱,这意味着他将一个月吃不起话梅、喝不成汽水、看不了电影、租不到小人书,多么凄凉的代价!

不过这代价没有白费,孟楚怜看见郑能谅的大方,毫不吝啬地赐予他一个迷人的微笑。他顿时觉得把一年的零花钱全献出去也值得。

打那以后,学校附近的乞丐突然多了起来,据说是孟楚怜的事迹感动了全县的乞丐,纷纷自发前来一睹其风采,只盼能和她要个签名、合个影什么的;也有说是此事惊动了当地丐帮的高层,他们觉得该校民风淳朴、潜力无限,便制定了专项行动方案,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多个突击队到该校淘金来了,云云。

见此场面,郑能谅不禁抱怨道:“那些记者新闻嗅觉都太不敏感了,本来把这故事加工润色一番,说不定能写出个模范少先队员来。”

任赣士却一语道破天机:“孟楚怜虽然做了好事,但想成为引起媒体关注、广泛宣传的英雄,起码得上山救个火或者下水救个人并且身负重伤什么的。”

也有人看孟楚怜很不顺眼,三姑私下里到处嚼舌根,说孟楚怜是作秀,是哗众取宠,是居心叵测,是黄鼠狼给鸡拜年……越说越离谱,对方就一乞丐,哪有什么可图的。

三姑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孟楚怜的善举破坏了她的精彩表演,抢了她的风头,用道上的话说就是“砸场子”;更重要的一点,孟楚怜也是美女,本来就是她的对头,通俗点说这叫一山难容二虎,文艺点说就是“既生大乔,何生小乔”。

但郑能谅不这么看,在他的审美观中,“美”是个多重的概念,是皮囊也是心灵,是表象也是内在,是形态也是思想。之前他对孟楚怜的了解只在前一层,而经过乞丐事件,加上三姑的绝佳反衬,孟楚怜就在他心里深深扎下了根。从此,郑能谅对孟楚怜的一切产生了空前的兴趣,积极打探并研究她的信息,却发现情况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