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孤立无援(第2/4页)

这时在她看来,饿死是所有的死法中最为可怕的。她想像着自己越来越衰弱,最后完全麻木,死去。这一定是个逐渐的过程,每一阶段是不是愈来愈可怕?“既然如此,那就快点结束吧。”尼柯尔绝望了,她大声地叫道。她的数字式手表在黑暗中不停地闪烁,仿佛在为她生命的最后时光默默计数。

几个小时又过去了,尼柯尔变得更加虚弱,更加绝望。她垂着头,坐在井底冰冷的角落。她就要完全地放弃希望,接受死亡了。这时,从她内心里,发出了另外一个充满自信和乐观主义情绪的声音,拒绝放弃。是啊,生命存在的任何时候,都是美妙的、宝贵的,是大自然辉煌的奇迹。尼柯尔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睁开了眼睛。“即使是我死在这里,也要有英雄的气概,显示出我36年生命的绚丽光彩。”

尼柯尔心里,还隐隐存有获救的一点微弱的希望。但她一直是个很现实的女人,逻辑常识告诉她,她的生命也许只能以小时来计算了。

时间不紧不慢地流逝着,尼柯尔的记忆像座宝库一样,豁然洞开。好几次她想起过去那些欢乐时光,想起那些苦苦甜甜的日子,她任凭眼泪尽情地流,因为她知道,这也许是生命中重新体验那些幸福和快乐的回忆的最后机会了。

她不加拘束地在生命的记忆里漫游,朦朦胧胧地,她有生以来的各种经历在脑海里沉沉浮浮、显现消隐着。尼柯尔仿佛重新地生活了一次,她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是那些旧日的事件便更见丰富,光彩诱人。

在她的记忆里,母亲占有特殊的地位。妈妈去世的时候,尼柯尔才十岁,在她的印象里,妈妈永远是一位女王、一尊女神。阿拉维·提亚梭确实是一位美丽的女王,她亭亭玉立,如一尊黑玉的雕像。她是一位非同寻常的非洲妇女。在尼柯尔的脑海中,母亲的身影沐浴在柔和亮光之中。

她还记得在切里玛扎里,家里的起居室里,妈妈向她招手,让她坐在膝上。每天晚上上床以前,妈妈都要给女儿读书,都是些童话故事,里面有王子、城堡以及很多美丽、幸福的人们,他们历经千难万险,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妈妈的声音充满温柔的爱意,富有感情;她还唱起催眠的歌曲,让小尼柯尔的眼皮变得很沉、很沉。

童年的星期天,更是特别的日子。春天,他们来到公园,在绿茵茵的草地上玩游戏,妈妈教她奔跑。在小姑娘的眼里,没有任何人比妈妈美,妈妈还是一个有国际水平的女子长跑选手,她跑过草地的身姿是那么的优雅、漂亮。

当然,尼柯尔还清楚地记得与妈妈一道到非洲象牙海岸去的那次难忘的旅行。在举行“帕罗”仪式前的那些晚上,妈妈一直拥抱着她睡觉,帮助她驱赶恐惧,告诉她许多许多其他的女孩们怎样战胜那些可怕的困难的故事,耐心地回答她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尼柯尔充满温情地回忆起在回巴黎前的那个晚上,她和妈妈之间有关她通过“帕罗”仪式的谈话。

“我做得都对吗,妈妈?”小姑娘试探地问。

妈妈流泪了。“你做得都对吗?你做得都对吗?”妈妈用胳膊抱住了女儿,把她举过了头顶,“哦,亲爱的,我为你感到非常自豪。”

尼柯尔也紧紧地抱住妈妈,母女俩拥抱在一起,又是笑,又是叫,足足有15分钟。

尼柯尔仰面躺在井底,往事如梦一般飘过脑际,泪水顺着她的两边面颊流下。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她一直想着她的女儿,回想她从出生到现在所发生的所有重大的事情。尼柯尔回忆着3年前女儿11岁时,她们一起去美国旅行的那些日子。那期间,她们多么亲近相爱呵!特别是在她们一起徒步穿越大峡谷的那些日子里。

尼柯尔和热娜维耶弗每到一处都停下来,细细地研究和欣赏那些有着上百万年历史的大自然的杰作。她们登上山顶,鸟瞰这风化高原的遗迹。白天,她们在山顶共进午餐;晚上,她们打开背囊,把毯子铺在地上,紧挨着睡在一起。科罗拉多河在她们身旁汹涌地流淌。她们整夜地手握着手,悄悄地说着话,一起分享着梦里的甜蜜。

“要不是爸爸鼓励,那次旅行我还不会去。”尼柯尔冥想着。“如果你还想干点什么的话,那就正好是你该去做的时候了。”爸爸这样说。在尼柯尔的生活里,爸爸就像是一柄开山的大锤,给予她无限热情的支持。爸爸是她的朋友,也是她的导师和智囊。从出生起,在她生命的重要时刻,他都在她身旁。躺在拉玛冰冷的井底,她最想念的,就是爸爸。她很想同爸爸说说她最后的心里话。

记忆飞快地流动,犹如电影般一幕接着一幕。他们的生活也有不幸,也有不愉快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