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灾难之后(第2/3页)

这个世界已经完了。就连最有悲悯之心的人们所作出的努力也无济于事,因为所有的举措都只有局部的效果,而问题却是世界性的。

混乱波及到太空殖民地,使人类太空探险的壮举戛然而止。当经济灾难在母星上肆虐时,太空殖民地立即成了被遗忘了的弃子;对散布于太阳系各殖民地的资金、物资、人员的供应停止了,而这些供应是他们生存的保证。

于是,在2140年以前,有一半的殖民地居民返回了地球,各殖民地变成了一座座太空死城,无法再呆下去。

但是,犹如后妈一样的地球并不是这些移民们的乐园,他们面临双重的困难:既要去适应地球沉重的引力,又要忍受贫穷和困苦。

2141年和2142年这两年,人们称为“机器大动乱时期”,因为在太空各人工生态系统和维持空间殖民地的太空机器人舰队中,出现了灾难性的零配件短缺,移民回归加速了。

2143年前后,只剩下月球和火星上还有寥寥几个殖民点在苦苦撑持。地球与各僻远的殖民地之间的通讯变得时有时无,时断时续,因为维持无线电联系的资金也告罄。

“星际联盟”两年前就关了门,因为已经没什么“全人类”的空间问题可供讨论了。“政府联合会”则更是早在5年前就不再开会了。

硕果仅存的两个殖民地尚存一息,拚命挣扎,试图逃脱覆灭的命运。

2144年,出现了引人瞩目的最后一次载人空间发射。这是一次救援行动,由一位名叫比奈塔·卡西娅的墨西哥妇女担任船长。卡西娅和她的三名船员驾一艘由东拼西凑的旧零件组装而成的“杰瑞级”飞船,想方设法靠近了因故障长时间漂游在轨道上的“詹姆斯·马丁”号巡航舰(这是当时最后一艘尚在服役的星际运输补给船),这艘船上装满了100名从火星回地球的妇女儿童。在给巡航舰卸下了救命的给养以后,他们还搭救出了24个人。

在宇航史家的眼里,这次营救行动是一个时代的分水岭,因为其后不到六个月,那艘巡航舰——人类当时最后的空间站——也被放弃了。从此,再也没有载人火箭升空进入轨道,直到四十年以后。

到了2145年,苦苦挣扎着的世界终于懂得了那些在大动乱开始的时候遭到无情地诋毁和唾弃的国际组织的重要性。

在这个世纪开头的一二十年里情况还不太糟,当时,一些最有才干的人们远离政治风暴的中心,现在他们也开始意识到,只有发挥出集体才智,才可能恢复文明生活。

不管怎样,事情总算有了一些转机,取得了少许的进展;乐观的态度终于出现。慢慢地,慢慢地,人类文明的种子又重新萌发出了小小的叶芽。

又过了两年,经济开始全面复苏。但这时,即2147年,全球生产总值已经降到了六年前的7%;发达国家的平均失业率高达35%;在某些不发达国家,失业人口与不完全就业人口的总和竟占人口总数的90%。

据统计,仅在可怕的2142年,因热带地区久早不雨引发饥荒,就有一亿人饿死。到了2150年,天文数字般的死亡率和极低的出生率,使世界人口锐减了十亿。是啊,可以理解,谁愿意让孩子降生到这么一个毫无希望的世界上来呢!

“大动乱”给整整一代人的心灵留下了创伤。岁月流逝,那时出生的孩子们已成了少年,但父母们内心的伤痕并没有消失。孩子们发现,父母们小心地掩饰着内心的恐惧。21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父母对青少年的要求非常严格,因为作父母的这一代人永远记得大动乱造成的可怕创伤。在他们看来,生活可不是公园里的欢笑和游戏。只有自律、坚定、献身于理想,才能得到幸福。

与50年前自由放任的风气形成对照,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戏剧性的变化。

在50年的漫长日子里,许多老的组织,如联合国、罗马教庭、英联邦等等,又重新开始活动。当然,这些组织复兴的原因,是它们在“大动乱”发生以后采取了果断的行动,领导人们重建家园。

70年代后期,社会终于开始稳定下来,于是,人们重新把兴趣转向太空,新组建的国际太空署发射了新型的探测和通讯卫星。最初的活动是谨慎的,太空署的预算资金也少,只有发达国家积极参与了这些活动。航天学院开始招生,四年后,第一批学生毕业了。

在2196年“拉玛2号”出现以前20年间的多数时间里,全球的状况在缓慢地,但却稳步地改善。据专家们说,2196年,人类在各个领域已经全面恢复到70年前的水准,也就是“拉玛1号”来时的情况。无疑,太空飞行经验比当年要少许多,但在许多关键技术领域,如医药、情报管理等,与2130年相比,人们却有了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