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3/34页)

老何听见徐媛媛小声问严小晨,王忠嗣是什么人。小晨低声说:“是唐朝名将,曾任两镇节度使,其后安史之乱中唐朝的两位中兴名将李光弼和哥舒翰,都曾是他的部下。此公智勇双全,谋略过人,更兼人品高尚,有清醒的政治眼光。那时国力强大,边将大多好战贪功,王忠嗣却藏大弓于袋内,向部下明白警示要持重安边。后来,唐玄宗命他进攻吐蕃石堡城,王忠嗣知道此城非常牢固,要想攻下非战死数万人不可,但攻下它又没太大的军事用处,就拒不受圣命——这在封建时代可是杀头之罪啊!后来他确实被定了死罪,幸亏部下哥舒翰力保,才勉强保住性命,被贬为庶人。石堡城后来打下来了,确实死了数万兵士。安史之乱前,王忠嗣暴病而死,死因是一个千古疑案,有人怀疑是安禄山下的毒手。否则以王忠嗣的威望和才能,只要他一出山,安禄山应该成不了气候。姜元善说得对,这位王忠嗣真可称得上历史完人,一个热爱和平的军神。”

何世杰照旧静静听着,不参与他们的讨论。

小赵笑着说:“‘杜甫’号和‘墨子’号的名字肯定不会改啦,你再反对也没用。你们不妨为第三艘航母起个好名字,说不定真能用得上。第三艘大后年就要下水了,是十万吨级的。”

“舰名是不是还用中国历史人物的名字?”摆长有问。他的姓氏是回族特有的,但从形貌上已经完全看不出了。小赵说应该是吧,这个惯例既然形成,轻易不会变的。“那我建议它叫‘霍去病’号或‘李靖’号,这两位也都是一代战神。亏得他们驱逐匈奴和突厥,才有了大中国的轮廓。”摆长有说。

“叫‘张巡’号也行,那是我的同乡,也是我最敬仰的古人之一。安史之乱时,他以数千疲兵抵抗十万叛军,屡战屡胜。他智勇过人,《三国演义》中‘草人借箭’的故事其实是他的发明。他在睢阳坚守数年,把城里的老鼠都吃光了,最后粮尽力竭被擒,骂敌而死。同时牺牲的还有他的同僚和部下如许远、南霁云、雷万春等。我觉得他也个历史完人。”姜元善说。

何世杰注意到严小晨欲言又止,看来她不同意姜元善的观点,可又不愿挑起争端。这个姑娘长得小巧玲珑,容貌不算出色,但一双大眼非常有神。她的目光与何世杰相遇,老何努努嘴,示意她说出自己的看法。她点点头,温和地说:“我也非常敬仰张巡,但很可惜,他有不小的人格污点,若说他是历史完人,有点欠妥。”

姜元善不客气地反驳:“你是说他在绝境中允许士兵以饿死者为食,甚至杀死小妾让士兵分食?这当然让正人君子厌恶,但咱们别站着说话不腰疼。你只需想想他当时这样做,是因为道德沦丧兽性发作,还是为了一个高尚的目的?肯定是后者,是为了在孤城中尽量坚持下去。”他感慨地说,“其实正是这点让我格外钦佩。以他的智慧,难道就想不到这样做会留下万世骂名?如果他的目的只是青史流芳,他绝不会这样做的。但他不图虚名,而是尽其所能来保住唐朝的命脉,为此不惜赔上自己的清名!历史上能把事情做到如此极致的人不多,比如后世的史可法就没做到,史在绝境中只知道‘以死报国’。如果把张史二人作为各自时代的代表,就会得出一个遗憾的结论:汉民族退步了,变得文弱了,失去了汉唐时期的强悍和野性。我不会赞美张巡的这种举动,但我想,在他所处的极端环境下,这个‘污点’应该被后人原谅。”停了停,他又加了一句,“说不定,咱们中哪一位的血脉能传到今天,就是因为他在睢阳城多坚守了那些天!”

其他孩子并没有参加争论。据何世杰的观察,他们可能不大了解这段历史。这出乎老何的意料,因为据初步接触,这群天才孩子知识面极广,绝不在老何和小赵之下,但细想也不奇怪:国内物理工程奖培训班实行的是军事化培训,每个孩子一般从八岁起就住进全封闭学校,每天进行繁重的思维训练,填鸭似的被填进大量知识。但这些知识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那些肯定不会成为国际考试的重点内容,比如详细的中国历史,则难免被忽视。现在,何世杰看到了中国式速成培训的一个重要弱项:孩子们的中国历史知识相对薄弱,大概只有姜元善和严小晨例外。他不想埋怨培训班的老师和组织者,因为上级给他们下达的目标就是“十年内挺进国际物理工程大赛前三甲”,为了完成这个目标,难免会有点功利主义,难免在施教内容上有所侧重。实际上,他们在短短几年中就取得突破,已经做得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