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丁字镐和泥抹子(第2/2页)

默奇森经巴比康同意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使工程进度大大增加。合同的条款中原来有这样一条,规定大炮必须用烧红的锻铁箍起来。这毫无用处,过于谨慎。很明显,大炮根本用不着用铁圈儿箍起来。所以,这项条款被废除掉了。

这样一来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因为采用新方法可以一边往下挖,一边砌井壁。用这种简单的方法,不用再搭支架撑住四周的泥土,因为井壁有足够的支撑力,而且还会靠自身的重量自动下沉。

这种操作方法是在挖掘到硬土层之后才开始采用的。

11月4日,先是50个工人在围栏的中心,也就是乱石岗的山顶正中,挖出了一个直径60英尺的圆坑。

丁字镐先刨出来的是一层6英寸厚的黑土,这个土层很快就挖没了。接下来是两英尺厚的沙层,这些沙子被精心保存了起来,准备将来铸模翻砂用。沙层的下面是一层白黏土,像英国的泥灰岩,有4英尺深。再往下,丁字镐凿在了硬土层上,这是一种又干燥又结实的贝壳化石形成的岩层,刨起来很困难。这时候坑的深度是6英尺半,到砌井壁的时候了。

他们在井底用橡木做了个像车轮一样的东西,这是一种用铆钉固定起来的大圆盘,特别结实。大木盘的中间掏了个圆洞,直径和大炮的外径一样。工人在这个大木轮上砌了第一截护墙,是用石头和水泥建的,非常牢固。泥瓦匠们从外向里砌,最后把自己围在了一个直径21英尺的圆墙里。井壁砌好后,挖掘工又开始向下挖,再掏木盘下边的岩层,随着深度的增加,他们小心地用粗大的支架撑住大木盘。深度每向下挖掘两英尺,支架就被更新一次,就这么着,木盘便带着井壁慢慢一步步下沉。而泥瓦匠在井壁的上面也继续不停地往高里砌,而且不断地留出气洞,以便铸炮翻砂时排气。

干这活儿技术得绝对精湛,精力要绝对集中。不少人在木盘下边凿石头的时候被碎石砸成了重伤。但是人们还是夜以继日不停地干,热情丝毫不减。白天,他们冒着灼人的日光,挥汗如雨;晚上,他们继续挑灯夜战。镐头在凿着石头、雷管在爆炸、机器在转动、浓烟在冲向天空,所有嘈杂的声音混在一块儿,恐怖地笼罩着乱石岗,把成群的水牛和好战的赛米诺尔人吓得躲得远远的。不过,工作进展正常,蒸汽起重机使足了劲头儿在清理着工程产生的碎石。没有出现任何意外的障碍,事先预料到的困难,都被迅速地一一克服了。

头一个月下来,井的深度符合进度要求,挖达到了112英尺。12月份,深度增加了一倍。1月份是11月份的三倍。进入2月,工人们挖到了地下泉水,水从下边突突地冒了上来。现在需要超大马力的水泵和压缩空气,用水泥把水封住,就像堵住船体漏水的窟窿一样。他们最终成功地制服了不断往上冒的水流。只是,由于泥土松动,木盘的某些部位受到了损坏。这个450英尺高的石头圆筒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这次意外事件搭上了几条工人的性命。

他们足足用了3个星期的时间才把石壁重新支好,还在下面做了个支架,并且使大圆盘复了位。幸亏工程师们本事大,也幸亏机器的马力大,这个受损的建筑物最终恢复了平衡,挖掘工作又继续进行。

除了这次恶性的意外事故,再没有别的什么情况妨碍工程的进展。6月10日,比巴比康规定的期限提前20天,一口900英尺深的井打成了,从上到下是水泥石头井壁。这个防护墙的底座三十英尺厚,顶部正好和地面持平。

巴比康主席携大炮俱乐部的成员向工程师默奇森表示了热烈的祝贺。这么巨大的工程就以这样神奇的速度竣工了。

在这8个月里,巴比康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乱石岗。他始终奔走在施工现场的第一线,为工人们的福利和健康忙碌着。不过,说来还就他幸运,没染上过人口过于集中所出现的瘟疫。那种瘟疫在这个地区热带气候的影响下简直是灾难性的。

工作的危险性很大,许多工人由于疏忽大意丢掉了性命。但这种事故是避免不了的,再说,美国人对这样的小事也不放在心上。美国人关心的是人类整体的命运,至于具体的个人怎么样他们并不在乎。

然而,巴比康却奉行相反的原则,而且一有机会就要宣传执行。正是由于他的细心和机智,在紧要关头进行了有效的干预,加之他那颇有人情味儿的具体措施,工伤事故的平均数字远远低于大西洋彼岸特别注意劳动保护的国家,比如法国吧,那儿的工伤次数是平均每20万法郎的工程就出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