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第十三章 小土著人(第2/4页)

“你在火车上没有其他熟人吗?”海伦娜夫人问。

“没有,夫人。上帝总是很关爱孩子,主不会抛弃我们这些孩子的。”

托林勒提到上帝时,语气温柔而平静,显得格外严肃,眼里充满着热情,他那年轻的灵魂生气勃勃。

毋庸置疑,这小土著年纪虽小,但宗教热情却极高。他跟很多土著人一样是由英国传教士给他施洗礼的,在卫理会教堂接受过严格的信念熏陶,他在回答他人问题时的那种沉稳谈吐,得体的举止,以及他的这身正统的打扮,使他看起来已经很像名小教士了。

但是,他怎么钻到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来了呢?为什么离开卡姆登桥呢?关于这点,海伦娜夫人又问。

“我想回老家去,我的家在拉克兰,”他回答说,“我要回去看看家里的人。”

“你们家都是澳大利亚人吗?”约翰·蒙格尔斯问。

“都是拉克兰的澳大利亚人。”托林勒回答。

“你爸爸妈妈都在吧?”罗伯特·格兰特问。

“在,阿哥。”托林勒一边回答,一边和小格兰特握手。小格兰特听人叫他“阿哥”,心里很感动,便抱住那小土著人吻了一下,两人就这样成了一对好朋友。

两个小家伙相互寒暄了一阵,众人听了十分高兴,都陆陆续续围在他身边席地而坐,听他讲述他的情况。这时,太阳已经西沉。天快黑了,没必要再继续赶那几里路。再说,这周边的环境也挺美,哥尼纳凡吩咐干脆就地扎营。艾尔顿把牛解了下来,穆拉第和威尔逊两人帮着他给6头牛都套上索,让它们自由自在去吃草。众人忙着支起了帐篷。不一会儿奥比内就把晚饭预备好了。他们邀请托林勒共进晚餐,小家伙虽然肚子已很饿了,但还是客气了几句。大家一同入席,两个小孩自然坐在一块儿。罗伯特总是拣好菜给托林勒,后者一边接受一边道谢,那羞涩而文雅的模样儿真叫人喜欢。

大家边吃边聊,人人都很关心那孩子的处境,问长问短,想知道他的经历。小家伙的经历很简单,以前和众多可怜的小土著人一样,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邻近殖民地的慈善机构去了。澳大利亚的土著人性情温和,他们不像新西兰的土著人,也不像北澳的那些未开化的民族仇视外来人。在阿德莱德、悉尼、墨尔本等大城市里常见到这些土著人,他们常穿着相当原始的服装在大街上跑,叫卖他们的手工业品,如渔具、猎具、武器等等。有些部落的酋长,大概是为了省钱,将自己的孩子送去接受英国的教育。

托林勒的父母是墨累河流域拉克兰地区土生土长的土著人。他们也跟那些酋长们一样,把孩子送去接受英国人的教育。这孩子在墨尔本一呆就是5年整,5年没有见过一个亲人。然而,对亲人的那份情感并没有泯灭。他一直思念着亲人,所以翻山越岭,不畏艰险,一心想回到那阔别多年的部落,探望一下双亲大人。

“你看望父母之后还回墨尔本来吗,我的孩子?”海伦娜夫人问他。

“还回墨尔本,夫人。”托林勒回答,带着一种诚恳的表情望着海伦娜夫人。

“你打算长大后做什么样的人呢?”

“我要教育我的同胞,把他们从穷困和愚昧中拯救出来!让他们了解上帝,热爱上帝,我要做一名传教士。”

一个8岁的孩子兴奋地说出这般话来,或许在某些轻浮的人们听来不免觉得可笑,但这些庄重的苏格兰人听了却对这年幼的虔诚教徒赞赏不已,非常赏识这孩子的雄心壮志,从而对他增添了一份理解和尊重。令巴加内尔打心眼里感动,并对这可怜的小土著产生了几分矜悯。

说实在的,巴加内尔希望在澳大利亚看到的是那些赤身露体、遍身刺满花纹的人,而不是一些穿短大衣的澳大利亚人。所以,直至这时,他并不太喜欢这个穿着欧洲服装的小土著人。他那“彬彬有礼”的服装不合他的口味。但是,自听了托林勒的那番豪言壮语后,他便改变了态度,对这小土著人另眼相看,满口称赞。尤其是最后几句话更使我们可敬的地理学家与这小家伙交上了好朋友。

夫人问托林勒在哪里念书,托林勒说在墨尔本师范学校,校长是帕克斯顿牧师。

“学校里都上什么课?”海伦娜夫人问。

“有圣经、数学、地理……”

“啊!什么?还有地理!”地理学家听到“地理”二字就叫起来了,正说到他的心坎上了。

“是的,先生,”托林勒回答,“这次期末考试,我的地理还得了个一等奖。”

“你地理课还得过奖,孩子?”

“没错,先生,这是我得的奖品,”小土著从衣袋里掏出一本32开本的《圣经》,前扉上写着:“奖给托林勒,拉克兰人,地理课第一名,墨尔本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