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第九章 麦哲伦海峡(第3/4页)

“不一定。”

“为什么呀?巴塔哥尼亚人肯定是存在的呀。”海伦娜夫人说。

“夫人,那倒不一定,眼见为实。”巴加内尔怀疑说。

“至少,巴塔哥尼亚这名字总不完全是想象出来的吧?巴塔哥尼亚一词来自于西班牙文巴塔哥(patagon),在西班牙语中,‘巴塔哥’是‘大脚’的意思!巴塔哥尼亚人既然被称为‘大脚板人’,这说明他们肯定是存在的。”

“啊,名字并不重要,”巴加内尔回答说,他好像是故意固执己见要引起争论似的,“说实在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些人究意是不是就叫这个名字!”

“怎么讲?”哥尼纳凡反驳道,“少校,你了解是怎么回事吗?”

“我不懂,”麦克纳布斯回答说,“我对那玩意儿不感兴趣。”

“您应该听说过吧,那么,就管你叫漠不关心少校吧,”巴加内尔接着说,“这地方的土著人被称为巴塔哥尼亚人,那是麦哲伦给他们取的名字,而火地岛土著则称他们为提尔门人,智利人称他们为高卡惠人,卡门殖民者称他们为特惠尔什人,阿罗加尼亚人称他们惠立什人,旅行家布甘维尔称他们为寿哈,法尔克纳称他们为特惠尔黑特!他们自己称依纳肯,‘依纳肯’就是‘人’的意思。我想请问你们,这样多的称谓,你能弄得清吗!更何况,一个民族有这样多的名称,那么,我们应该置疑这个民族是否真的存在。”

“好大一番论证呀。”海伦娜夫人说。

“我们姑且承认他这番论证,”哥尼纳凡爵士说,“虽然巴塔哥尼亚人的名称颇有问题,但我想您总不能不承认,他们的身材高矮至少是大家公认了的吧!”爵士对地理学家说。

“关于他们身材的说法,我认为是大错而特错的,根本站不住脚。”巴加内尔回答说。

“他们个子高大。”哥尼纳凡说。

“谁知道呀!”

“那是不是很矮小呢?”海伦娜夫人问。

“他们是高是矮,谁也不敢肯定。”

“那就是不高不矮啰?”麦克纳布斯终于忍不住开口了。

“我也不太清楚。”

“您这太离谱了,”哥尼纳凡说,“那些曾亲眼见过巴塔哥尼亚人的旅行家谈起过他们。”

“说自己曾见过巴塔哥尼亚人的那些旅行家都说法不一,各执一词,”巴加内尔打断爵士的话说,“麦哲伦说自己的头还达不到巴塔哥尼亚人的腰。”

“对呀!这就说明他们的身材相当高大呀!”

“是呀,可是德勒克却说最高的巴塔哥尼亚人也没有普通的英国人高。”

“啊!和英国人比是有可能,”少校带着鄙视的口吻反驳,“和苏格兰人就没得比了!”

“加文迪施非常肯定地说,巴塔哥尼亚人不仅高大而且强壮,”巴加内尔又说,“霍金斯说他们是巨人,勒美尔和束腾说他们身高11英尺,你信谁呀?”

“这不就对了吗?这些人的话总是靠得住的呀。”爵士说。

“是的!但伍德、拿波罗和法尔克纳却说巴塔哥尼亚人是中等身材。那位著名的地理学家拜伦、杰拉尔德、布甘维尔、瓦立斯和卡特莱都说巴塔哥尼亚人身高6.6英尺左右。而了解该地域概况的学者多比尼先生说他们是中等身材,平均身高在5.4英尺,他们的话也不可不信吧?”

“在这些相互矛盾的说法中,哪种说法更接近事实呢?”海伦娜夫人问道。

“比较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这样,夫人,”巴加内尔说,“巴塔哥尼亚人腿短,上身长。所以有人开玩笑说巴塔哥尼亚人坐着6英尺高,站着只有5英尺高。”

“哈哈,这话太有意思了,我亲爱的地理学家。”哥尼纳凡笑着说。

“更好的解释是,他们这些人并不存在。这样一来,各种矛盾的说法就统一了,”巴加内尔又说,“为了结束这场论战,朋友们,我现在要补充一句使大家宽心的话,那就是,麦哲伦海峡漂亮极了,就是没有巴塔哥尼亚人,它依然很美丽!”

此刻,邓肯号正环绕着不伦瑞克半岛航行,两边风景如画,美不胜收。它绕过格利高里角后又行驶了70海里,把奔德亚利拿大监狱抛在右舷之外了。这里有一大片森林,智利的国旗和教堂的钟楼在树林上空时隐时现。海峡两岸巉岩林立,危岩断壁,千姿百态,秀丽壮观。接着是千山绵亘,山势高耸入云。山巅终年白雪皑皑,山脚林海莽莽,层峦叠嶂。西南面的塔尔恩峰高达6500英尺,峰峦高耸。夜幕降临,黄昏的暮霭缓缓消失在群山峻岭之中。阳光不知不觉地融化成各种柔和的色彩,飘渺在空中。天上渐渐星星密布,寒光四射。南极的星座给航海者指引着航道。在这朦胧夜色下,星光替代了海岸上文明的灯塔。沿途海湾众多,易于停泊,但邓肯号没有抛锚,大胆地继续它的航程。有时,帆架上掠过那俯临在水面上的南极榉的树枝;有时,螺旋桨拍击着巨大水波,惊醒了各类水鸟。不一会儿,眼前出现了几座坍塌的建筑物,夜色中望去,显得格外庞大。这些殖民地的残垣断壁向那片富饶的海岸和猎物繁多的森林地带表示抗议。此刻,邓肯号正在饥饿港前行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