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明朝笔记(第4/5页)

郑成功曾问隆武皇帝那段手刃仇敌的故事,白净文雅的隆武皇帝只是淡淡地笑了笑,“我不过是取回本来属于我的东西。”

我们明军与清兵连年作战,不就是想取回我们本来的东西吗?

在郑成功的眼里,隆武帝表面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可是他的智谋,他的勇气,他的隐忍都足够成为一个杰出的皇帝!

可惜他差了一点运气,大仇得报后,明王朝已岌岌可危。东线与满洲的对峙已是苦苦支撑,西线与起义军的较量又是连战连败。

恰巧清朝王爷阿济格率兵攻打北直隶等地,唐王心切,慨然以国事为己任,顾不上祖训亲郡王不得擅离封地的禁令(由于朱棣正是以藩王身份反叛得天下,故而明朝制度对藩王防备极严)。

“藩王不掌兵”,唐王却招兵买马,率兵从南阳北上,一腔忠勇地前去“勤王”,没有遇到清军,却中途和农民军交手,乱打几阵,互有胜负。

可惜猜疑成性的崇祯对此并不领情,一道徼文将他赶回封地,接着新账老账一起算,责备唐王手刃叔父,擅离封地,无法无天,下令废为唐庶人,派锦衣卫把这位唐王囚禁于凤阳高墙之中。

直到七年之后,崇祯皇帝的堂兄弟福王朱由崧继位,国号弘光,下发特赦令,释放高墙罪宗,终于把被废黜的唐王放了出来。

弘光政权阉党专政,朱由崧沉迷声色犬马,执行联虏平寇的错误方针,很快就倒台了。

弘光二年的六月,唐王见监国潞王决意降清,不胜愤慨之余离开杭州,在郑鸿逵的支持下前往福州筹办监国。

“诸人旨以虏信甚迫……始从舟中晤唐殿下,慷慨以恢复自任,遂同诸臣交拜,约成大业。”唐王在闽江的一条船上与拥护他的大臣郑鸿逵、郑芝龙、黄道周等人慷慨交拜,誓图恢复。

唐王称帝于福州,改年号为隆武。隆武皇帝一洗前人弊端,革新政治,锐意进取,力图恢复。他改“平寇”(镇压农民起义)为“御虏”(抗清)。

他极力摒除万历以来流毒甚深的党争和门户之见,招纳人才,用人唯贤。在南明的控制区内,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规定“小贪必杖,大贪必杀”。

郑成功无人阻挡地走进隆武皇帝的行宫中,内宫侍卫一一行礼,高唱“国姓爷到!”

行宫中看不见金银器皿。有的只是瓷、瓦、铜、锡等件,连锦绣、洒线、绒花,帐幔、被褥之类的华服也没有,只用寻常布帛。郑成功的鼻子有点酸,即便是在南安安平镇的郑家大宅,也比这行宫要豪华奢侈许多。

端坐在龙椅上的隆武皇帝只穿着土布黄袍,在聚精会神地看《春秋》。他的周围都是书,密密麻麻的书。

难道这注定他的一生就是输(书)?郑成功是闽南人,他迷信地想。

“臣参见皇上!”郑成功半跪行礼。

半刻之后,隆武皇帝才轻轻地放下了书。

“前方军情紧急,正月清兵攻江西建昌,守将郑彩逃走,清兵大举攻闽,福州顷刻不保。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难道我明朝江山就要如此灭亡吗?”隆武皇帝愁眉不展。

郑成功奏曰:“陛下郁郁不乐,得毋以臣父有二心乎?臣受国厚恩,义无反顾,愿以一死报陛下。”

隆武皇帝感慨道,“朕继位以来,无日不思着中兴国家,恢复我大明江山。你跟随我征战讨伐,立下汗马功劳。真是辛苦了!”

郑成功心痛道,“治国平天下,是好男儿之大志!当前国家危急,臣愿出征闽省要塞仙霞关!誓不负上望!否则,愿拿人头祭我朝先烈!”

隆武皇帝道,“准爱卿所奏!朕封你为忠孝伯,赐尚方剑,挂招讨大将军印!即刻率三军前往仙霞关!”

内宫太监捧出宝剑与帅印,恭敬奉上。

郑成功不禁落泪,低头接过,“谢陛下!”

这时,内帷的珠帘掀了起来,皇后曾氏风华绝代地走了出来。她知书达理,深明国家大义。

郑成功含泪要走。

“成功,”曾皇后叫住了他。

“皇后。”郑成功愣了一下。

“这是两箱薄礼,一箱送你饯行,一箱你帮我送给你的父亲。”曾皇后身后的四个婢女合力捧出了两个沉甸甸的百宝箱。郑成功扫了一眼,那些大内珠宝精雕细刻,巧夺天工,是曾皇后积累了许多年的压箱宝贝。

郑成功心中一震,父亲是海盗出身,历来喜欢金银珠宝。而此次闽赣界上大定、大安等关失陷,皇后之意显然是怕守边境的晋平国公加太师郑芝龙怀有二心,疏忽职守。

郑成功在父亲军队里的亲信甚至告诉成功,郑芝龙与清军将领洪承畴暗通书信,有叛明降清的消息。

“不,皇后,我不能要!”郑成功跪下,坚决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