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蜉蝣的彻悟(第3/4页)

杜原沉默着,他还没有从刹那间的彻悟中回过神来。这一刻,身边的一切似乎变得如此遥远而渺小,曾经坚如磐石的世界也变得不那么真实。地球自转一周昼夜更替是为一天;天空中月相循环一次是为一月;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带来四季轮回,谓之一年。人类花了几十亿年,从一锅海洋菌汤里起步,终于登上进化之巅。其间,对时间奥秘的探索从未停歇过。而直到现在,人类才终于意识到,在能被简单感知的日月年的表象之上,在至深至远的天穹之上,竟然还藏匿着更高的时间准则。那就是天年——银河之年!

冷淮看着这一幕,过了差不多两分钟,他想起一件事,拿起电话,拨通一个号码,“是的,我是。请转告南京、广州还有成都的同志,他们的工作可以停止了。是的,另外三位候选者可以离开了,但请务必向他们交代好保密纪律。是的,是这个意思……对的,就是刚才,我们找到拂石了。”

“我们都觉得你没有什么必要到这里来。”何阳保持着快人快语的风格。

“我觉得有必要。”杜原推开车门下车,“俞康是在哥本哈根回程飞机上同江哲心最后长谈的人。再说我又没要你跟着来,要不你回去吧。说实话,身边老跟着个带枪的,我很不习惯呢。”杜原说着话,瞄了眼何阳后腰上鼓起的家伙。

何阳抱怨道:“你还说。知不知道,你上次带着我到地质所去调查之前居然没经过请示,害得我都挨了批评。幸好没出什么事,以后你不能那样了。”

“据我所知,回国后江哲心一直比较消极抗拒,我看过你们提供给我的审讯材料,没多少价值。”杜原说着话,抬头望了眼前面建筑顶上的几个字:熊猫新能源研究所。

“问题是冷淮同志说了,你已经凭借自己的力量领悟到了真相,再走这一趟的意义就不大了。”

杜原没有搭话,径直进了大门。何阳忙不迭地跟上。

因为之前接到了电话预约,俞康在办公室里正等着他们,他现在的身份是这里的所长。

开门的一瞬间,俞康稍稍愣了一下。杜原有些不解,“我是杜原,俞所长我们见过面吗?”

“应该没有。”俞康歉意地笑笑,“预约电话里说得很简单,我还以为来的是一位老专家,想不到你还这么年轻。”

“不年轻了,四十多奔五十的人啦。”杜原解嘲道。

何阳亮了亮手里的证件,习惯性地扫视了一遍四周后,坐在杜原身边。

“院里面打电话通知我们全面配合你的工作,其他也没多说。”俞康给两人递上茶水。

“中科院在全国有好几个能源研究所吧,你们好像是最晚成立的,也没几年的时间。”杜原开口道,“不过为什么叫熊猫新能源研究所啊?这名字有点儿怪。”

“哦,这件事儿知道内情的人还真不多。名字是几年前国家总理亲自拍板定下的。”俞康的神色严肃起来,“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层勉励大家知耻后勇的意思。”

“怎么讲?”杜原不禁来了兴趣。一旁的何阳也竖起了耳朵。

“你们应该知道我们这个所是研究新能源的,也就是区别于传统能源的各种非常规能源。而能源所名字的来源则是跟多年前发生在能源研究界的一件往事有关。当时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的阿什莉教授和她所领导的团队通过长期研究,找到了迄今为止最为高效的植物纤维分解细菌群落,为人类的能源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而他们研究的对象是中国赠送给田纳西州孟菲斯动物园的两只大熊猫。他们之所以选择研究大熊猫,是因为熊猫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物种。曾经的大熊猫是食肉的,而后来经过演化,现在它们百分之九十九的食物都是竹子,但它们的牙齿和消化道形态还保持着原样,所以在生物学上熊猫仍然被归为食肉目。我们都知道,草食动物是依靠消化道内的细菌群落分解植物纤维获得能量,所以草食动物总是有着很长的消化道,远远超过肉食动物。而唯有大熊猫是个例外,因为极其特殊的食物进化史,它的消化道非常短。所以为了获得足够能量,唯一的办法就是它体内的细菌必须具有极为高效的分解效率。循着这个思路,美国人凭着他们仅有的两只大熊猫做出了震惊世界的发现。”

杜原和何阳对望了一眼,仿佛明白了什么。

“消息传到国内,一般人也许觉得这就是个普通的科技新闻。可是,对于当时从事相关能源研究的中国科学家来说,这消息绝对不啻巨大的耻辱。”俞康接着说,“当时的国家总理曾在后来的某次会议中专门谈到此事。他说,一提起落后,我们的人总能找出像模像样的各种理由,说得头头是道,什么资金不足啊人员流失啊。那这一次,我们还能找出什么理由?!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多数量的大熊猫,守着可说是得天独厚甚至可说是举世唯一的最好条件,研究出了什么来?就研究出了如何让熊猫喜欢交配、多下几个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