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瓶中恶魔(第4/5页)

“你一直说那些样本的年龄超过一亿年,那你记得最大的值是多少吗?”

“这个当然了,因为印象很深嘛。”于卫祥脱口而出,“我记得其中有一块褐色岩石,直径大约有二十厘米。它的外表包有一层壳,应该是从原始岩层上脱落后沉积形成的。外壳的年龄要近很多,大约是七亿年。”

“等等。”杜原插话道,“你说的是外壳,按这个意思,岩石内核的年龄还大于七亿年。”

“这个当然啊。测定出来的内核部分的年龄下限是距今十三亿年。”于卫祥肯定地点点头,“据我所知,这样古老的岩石只在格陵兰岛、非洲以及澳洲有过发现记录。”

“你问过江哲心他做这些测定是为什么吗?”

于卫祥想了想,有些迟疑地摇了摇头,“这个我还真没问过。因为我当时觉得这不需要问。大家都知道他是气象专家,所以我很自然地认为这些测定跟古气候学有关。”于卫祥抬眼望了望杜原,“难道不是吗?对了,过了这么多年,你们突然问起这些,倒让我觉得有些不大对劲儿。研究古气候好像不会搞到这么久远吧?”

杜原有些慌张地摆摆手,“其实你的判断大体没错,江哲心当时的确是在研究一个古气候的课题,只不过比别人深入了很多,所以不那么容易理解。”

“理解,理解。”于卫祥突然露出微笑,“这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对普通人来说,十三亿年的确长得不可思议,但在我们地质领域这根本不算什么,在我们所的陈列室里就存放着一个超过三十亿年的岩石标本,是地质所以前一位老所长搜罗来的,那时候地质所和地球物理所还是两个独立的单位呢。”

杜原眼睛一亮,“江哲心对这个标本感兴趣吗?”

“当然感兴趣。不过,我们可没敢让他研究这块岩石。”

“为什么?”

“是这样,对所有的样本,江哲心除了要求测定年龄,还要求做氧同位素测定。你应该很清楚,这种测定是需要做分馏的。为了数据准确,最好取样本中心那部分,以避免外界污染物的影响,这样对样本的损伤太大。所以,”于卫祥呵呵笑起来,“这样的镇所之宝肯定不能拿来做这种测定。当时我们所长担心死了,怕发改委硬来,如果那样会很难办的。不过还好江哲心并没有强求,只是显得颇为遗憾。”

杜原若有所悟地点头。看来到地质地物所这一趟算是不虚此行,至少他现在渐渐明白了江哲心在做什么。人人都知道氧这种元素,但很少有人知道世界上其实有十二种氧原子,从氧13一直到氧24,一共存在十二种氧同位素。其中只有氧16、氧17和氧18能够稳定存在,而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这三种氧同位素的比值是不一样的,通过研究那些封存在冰层或是岩石中的氧,人们便可以间接地知道当时的气候环境。不过这种实验对样本的要求极其苛刻,因为任何一点儿来自外界的污染都会极大地影响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哪怕仅仅是混进去几个细菌,也将使得测定变得没有什么意义。

这时于卫祥又点起了一支烟,杜原扫了眼烟灰缸,不禁想起总务处的提醒。于卫祥注意到了杜原的眼神,有些了然地说:“他们以为我不知道,其实我的病我最清楚了。”

“病?什么病?”杜原仓促答话。

“肺癌,算是晚期,肿块直径五厘米。”于卫祥语气平静,像是在叙述别人的事情,“我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这个病是例行体检时发现的,半个月前的事。说起来也怪,一般这种病会咳得很厉害,声音也会变得嘶哑,还会咯血什么的,我却偏偏没有这些症状。一个医生朋友告诉我说,的确有极少数病人是我这种情况。”于卫祥吐出个烟圈,“看来老天爷还算不错,让我少了很多痛苦。”

杜原一时语塞,不知道该说什么。末了,他几乎是本能地指着烟灰缸说:“那你还抽这么多烟。”

“据说现在戒烟能让我多活一年半载。”于卫祥咧了咧嘴,“也许搞地质的人的时间概念和常人不一样吧,一年的时间,澳大利亚与北美洲之间的距离大约能增加一厘米的样子,除了靠卫星精密测量,世上有谁能觉察到?反正我觉得这么丁点儿时间实在是太短太短了,不值得为了它改变几十年的习惯。与其难受地过两年,还不如痛痛快快地活一年。哎,其实说起来,整个人生不过就那么几十年,也是很短很短的。”

“是的,很短。”杜原下意识地说,“就像蜉蝣。”

“蜉蝣,你说的是那种朝生暮死的虫子吗?”于卫祥插话道,“我还记得以前背过的《诗经》里的几句: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不过你是从哪里来的这种感慨呢?你又没有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