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可敦城(第2/3页)

如此懦弱无能的表现,让举国上下都掉了一地的下巴:这等懦夫到底是宋国秀才,还是契丹可汗?

记得在燕京当官的时候,耶律大石就曾经劝谏过这位天祚皇帝,希望他不要再逃避自己的责任,集结国内剩余的全部兵马与金人决一死战。即使兵败亡国,也不能辱没了契丹先人百战得天下的赫赫威名。谁知这位皇帝嘴上答应得很好,一转身就又偷偷地带着一群妃子和卫队不知跑到哪里狩猎去了。

天祚帝失踪后,原本还在坚持的辽国大臣们也就此绝望,跑的跑,降的降,剩下的都是些无能之辈,汇聚在燕京城里,群龙无首,一盘散沙,好像都在等待着树倒猢狲散的那一刻。

眼看着大辽二百多年的基业,就要这样极度窝囊地毁于一旦,耶律大石不得不站了出来,联合奚人首领萧干、汉人丞相李处温,代表辽国的各方残余势力,一起拥戴皇叔耶律淳称帝,在燕京建立临时政权来领导抗战。面对着宋军和金军的南北夹击,他们这些契丹遗臣们苦苦挣扎了两三年,最终还是兵败覆亡了。

然而,当耶律大石好不容易逃出女真人的战俘营,带着一票兵马突入草原,与耶律延禧会合的时候。这位天祚帝居然还要治他的谋逆篡位之罪!虽然通过一番交涉和威吓,为了避免内讧,耶律延禧总算是勉强赦免了耶律大石,但却又在条件完全不允许的情况下,不听劝谏,对势头正盛的金人发起全面反扑……最终一败涂地,赔上了契丹人在西北草原上的最后一点军事资本,也让自己成了俘虏。

至此,大辽帝国这艘历经二百年沧桑的大船,就此分崩离析、彻底沉没。

但曾经雄霸北方的契丹一族,尽管已是穷途末路,却还要为生存而苦苦挣扎。

从那以后,又过了两三年时间。耶律大石领着契丹最后的孤军,困守可敦城,冷眼旁观这世间的纷争。

期间这天下的种种风云变幻,让他们这些苟延残喘的契丹人看得目不暇接:

曾经携手伐辽的宋金两国,眨眼间却成了不死不休的死敌。

金兵的马蹄仅用半年时间,就轻而易举地踏过黄河,打到了那座繁华富丽甲天下的汴梁城下。

宋军在河北与河东的战绩,居然比之前的辽国还要惨淡,一年时间就几乎葬送了全国兵马。

然后,当金军在去年秋天第二次南下的时候,一直到冬天来临,道路被大雪封锁为止,可敦城的契丹人都以为宋国这一回即使勉强守住了国都汴梁,至少也要丢掉大半个中原了……谁知却有个法力无边的仙人横空出世,不仅引来天火烧光了南征金军,甚至还犁庭扫穴,端掉了女真人的老家,金国的都城会宁!

——这种惊天大逆转的节奏,让耶律大石在骤然听闻此事的时候,差一点被惊掉了下巴。

作为一名敬鬼神而远之的儒生,以及一位经历过无数争斗的军政强人,耶律大石对于修仙崇佛、寄命于鬼神之事从来都不太感冒。但如今正飘在头顶上的那座色彩鲜艳的浮空城,眼前的这具天祚皇帝耶律延禧尸身,还有那些从会宁一路飞来的契丹同胞的描述,却又实在容不得他胡乱否认。

所以,他只能一边接受了这一震撼的事实,一边惋惜这样法力无边的真仙为何没能在辽国降生。

当然,对于已经穷途末路的契丹一族来说,这依然是一份绝处逢生的大好机缘。

——根据那位“护国真人”在言谈之中透露出来的大宋朝廷的意思,宋人的战略目标最多不过是夺取燕云十六州,控制住中原花花世界的北方屏障而已。至于燕山以北的酷寒之地,与其便宜了仇敌女真人,还不如让老邻居契丹人回来继续作伴……毕竟之前两国议和了上百年,彼此都习惯了对方的存在……

不过,前提是契丹人还有办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打回故土,从女真人手中收复自己的起源之地。

此外,天祚皇帝的死亡,也给耶律大石的登基晋位扫清了障碍,至少不用再背上“篡逆”的污名了。

耶律大石摇了摇头,将各种纷至沓来的杂乱思绪赶出脑海,再次低下头来,沉默地注视着天祚皇帝的遗容……一时之间,各种往昔生活的记忆,还有悲凉、感伤、慨叹、怅惘等等的难以形容情绪混在一起,胡乱搅拌成一团浆糊,然后猛地涌上了耶律大石的心头,哽咽在他的喉间,不知该如何才能排遣出去。

——无论如何的昏庸懦弱,无论如何的众叛亲离,直到死去为止,眼前这人毕竟还是契丹一族的最高首领,半个天下数百个部族的统治者,以及他曾经全心全意侍奉的主君……

“……陛下啊陛下,这恐怕是我最后一次这样叫你了。虽然你的所作所为,实在是愧对列祖列宗,愧对苍天,愧对万民,简直不知道死后还有何脸面去见先祖,但我还是会以帝王之礼将你厚葬。只是眼下我契丹一族早已是人财两缺,这陪葬品恐怕就置办不起了,还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