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个案分析:1778年的海战(第3/12页)

海军基地是英国海上防御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它难以控制这些海军基地时,西班牙和法国就会乘虚而入。这两个国家会组织一支足以和英国海军相抗衡的军队,在一个被自己宣称已有的地盘上同英国短兵相接。跟这个海上大国火并的时候已经到来,现在的问题就是选择进攻地点,进攻者应该将主要的力量安排在主要的军事目标上,至于那些次要目标,所要做的只是干扰它的防御,分散它的力量。

作为那个时期法国最聪明的政治家,托各特认为,美洲的殖民地要是不能获取独立的话将更加有益于法国。如果说起义是因为弹尽粮绝被镇压下去的话,它们的力量将对英国没有影响;如果控制点是被军事占领降服的,而且这些殖民地的实力还没有被完全削弱,那么它就可能接二连三地骚扰宗主国,这会继续削弱宗主国的力量。尽管这一主张并没有在法国政府的议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法国政府也的确希望美国获得独立,但这种意见却反映了这场战争的政策产生影响的真实情况。如果对美国有效的援助是法国人的真实目的,那么美洲大陆便成了天然的军事战场,而大陆上主要的军事据点便成了进攻目标。但是法国并没有那么好心,它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造福美国,而是为了打击英国。正确的军事判断指出,这场发生在大陆上的战争,不但不会结束,反而越来越激烈。到现在为止,这场战争已经完全为法兰西钳制,使英国不能自拔,法国人能够提供的援助只要能够维持起义者拼死反抗英国人就行。所以,美洲的这13个陆地不会是法国的主要军事目标,这点用在西班牙身上一样。

英属西印度群岛的贸易价值让法国人垂涎已久,法国人凭借着自身灵活的社会条件和适应能力,已经在那里占有了大片殖民地。当时法国不但占有小安的列斯群岛的瓜德罗普与马提尼克,还占据了斯塔卢西亚和海地的西半部。法国很有可能通过军事上的胜利进一步控制英属安的列斯群岛,那样的话,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热带大属国便形成了。为了保持同西班牙的合作关系,这个属国中不包含牙买加,但是为这个实力弱的同盟国夺回这个岛是很有可能的。

然而,无论这个小岛多么理想,对于小安的列斯群岛的军事占领完全取决于对海洋的控制,所以就其本身而言,它并不是十分合适的军事攻击目标。法国政府严禁海军官员占据这些能够占领的地方,他们一般在俘获了这里的留守部队后,摧毁各种防御措施便离去。在罗伊堡的极佳军港中、马提尼克、开普弗朗西斯、坚固设防的盟军港口哈瓦那,一支规模不小的舰队都能找到条件优越的基地便于补充。而斯塔卢西亚早期的严重损失是法国舰队的管理不当和英国海军统帅的能力不足造成的。在西印度群岛,各交战国家发现占领这些地方并不能增加他们的军事力量,反而占领后还要分兵去保卫它。为了进一步扩大领地,获取海上的霸权便成了首要任务。这并不仅仅是在某一个区域内,而是在整个战争领域里。否则,即使占领了这些地方,也是不稳定的。除非动用一支庞大的军队来占领,但这样付出的代价便远远超过了目标的价值。因此,西印度群岛的关键在于舰队,舰队成为这场军事活动的真正目标。由于西印度群岛在这场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真正军事用途,它们在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充当了中介性基地,当陆军进入到冬季作战的时期,这些舰队就退回港口。除了英国人夺取斯塔卢西亚和1782年西班牙准备攻打牙买加的计划落空之外,在西印度群岛的陆地上并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侵略性行动。在通过战斗或者是集中兵力取得海上霸权之前,并没有哪一个国家完全意义上进攻过一个港口,比如巴巴多斯,或者罗伊堡。在这里重申一遍,左右战争形势的关键是舰队。

华盛顿和亨利·克林顿爵士在之前已经提到过海上力量和武装舰队。如果把它单独作为一个战场而言,在沙弗伦战役的条目下,虽然东印度群岛的形势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提到过,但是我们这里还要重复论述一下,那里的一切都取决于对海上的优势控制。对没有基地的法国舰队而言,占领亭可马里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就像占据斯塔卢西亚一样,这是一个意外收获。本来应该是只有在击败对手或者在对方的舰队没有迎敌时,这种机会才能出现,而法军在此刻正好捡了个大便宜。在北美和印度,正确的军事政策指出,真正进攻目标的敌军战舰非常依赖其与本土的联络。还有欧洲战场,把它作为一个孤立的战场分析研究是极为不合理的,因为它与整个战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十分肯定的是,在欧洲只有两个重点:直布罗陀与梅诺卡岛,这也是这场战争唯一的目的。由于西班牙的强烈催促,直布罗陀完全成为同盟国的进攻目标。显而易见,对这两个地方的占据都取决于对海洋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