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东中郎将(第2/2页)

“若是先生不弃,更信任高顺的话,高顺敢于自荐一回,愿为先生操练这支精兵!”见着黄炎说完之后,便久久没了下文,高顺一时心急,便主动请缨。

殊不知啊,黄炎那孩子,为了免遭雷劈,这会儿正在观测天象,窥视天机呢……

“呵呵,若是能有公孝助阵,陈留可保万全,百姓亦无性命之忧了!”欣喜之下,黄炎拱手谢道,“我黄炎,代陈留百姓,谢过公孝了!”

“先生言重了!”高顺忙回了一礼,神色郑重道,“高顺既得先生赏识与信任,自当舍身相报!”

“……”

嘿嘿!

有了张辽跟高顺的加入,若是孟德同学还不能早早平定北方,平定乱世的话……

那我黄炎就取而代之好了!

否则的话,可真是浪费人才了啊……

谋臣云集,猛将林立,这等阵势,放眼天下,谁能与之抗衡?

当然了你若想要开疆拓土,平定天下,还必须要有一个稳固的后方,一份充足的补给,一片顺应的民心,以及足够的政治资本才行……

前后忙活了近一个月,糜家庄园已经初具规模,同仁医馆也封顶在即,这才见着孟德的捷报,姗姗而来……

此番进击陶谦,曹操共发兵15万!

左翼由曹仁率军5万,抵住东海、琅琊。

曹洪又领3万兵马,防住右侧彭城。

曹操则带着许褚、史涣(曹操的老乡,老部下),亲率7万大军,正面进击,直取下邳!

另外,曹纯率着3000虎豹骑,往来冲突,四下截击徐州军的粮道补给。

曹操以雷霆手段,突然展开一番闪电战,直打得陶谦毫无还手之力!

各地藩国出兵不过万余,陶谦左右两翼被压得死死的,根本无力救援。

战至最后,陶谦本打算一路退回自己老家,扬州丹阳。

哪知道,丹阳太守周昕,又将他迎头痛击一回!

无奈之下,陶谦只好投去了广陵太守,张超与张邈兄弟二人。

曹操跟张邈有着旧日交情,也不想与他刀兵相向,于是双方便隔着洪泽湖,东西两望……

此战,曹操可谓大获全胜!

东海相刘馗,彭城相汲廉弃官而逃。

琅琊相阴德引咎辞职。

沛国那边只是随着摇旗呐喊,并没有实际出兵,沛王刘曜事后又出面保住了国相袁忠。

大汉例律,各地藩王不得私自超额募兵。

更不能与各州郡外官、外将私下过从甚密。

因为担心皇权受到同姓王的势力威胁,所以各地藩王只能按照律法,安守本分。

眼下这几国藩王的举动,已然是对皇室权威的一次挑衅!

曹操本打算直接上表朝廷,严厉谴责一番,却被荀彧的一封书信制止了……

原因无他,即使你告了御状,可人家始终还是一个姓,最多也就下诏斥责一番。

更何况,如今天子远在长安,根本无暇顾及。

再者,此举只会开罪于几位藩王,并无实际利益,以后大家还要共处一州,抬头不见低头见,弄得关系太僵了,彼此都不好看……

荀彧的建议,曹操欣然接纳。

不过,他又借此独断了一回——接下来,续任的各藩国国相,均须由自己亲自指派!

几位藩王理亏在先,也只能默然接受。

其实心里都在嘀咕着,管你们谁来接任国相呢,只要没损了咱自身的利益,随你们折腾去吧……

最好你们鹬蚌相争,俺们渔翁得利!

憧憬得再美好一点儿,你们可以顺便将当今圣上也折腾死,然后俺们这些天子后备军,也便有了荣登大宝的机会啊……

随后,为了对曹操拉拢示好,几家藩王便联名上书,一致表举曹操为安东将军,兼都督兖、徐二州军事。

沛王刘曜,因为之前曾得到黄炎的援救,今番又为示好曹操,于是便另起一折,同时举荐黄炎为东中郎将……

哪知道,沛王此举却是出力不讨好了!

因为曹操很生气!

你大爷的!

我这安东将军是外将,那小子的东中郎将可是内臣,你丫的这是又打算,离间俺们的兄弟基情呢?

东汉官制,武将的官职由上而下为,将军,中郎将,校尉。

安东将军一职,是突发战事的时候,临时设置的。

而中郎将却是隶属光禄勋的,中央常备职位。

不过也多为权贵子弟用来镀金的,一个虚职而已。

虽然是虚职,可权力却是极大。

既然是内臣,便是代表了皇权,既可手握实权,领兵在外,同时也能监视掣肘各地外将……

于是乎,孟德同学一路郁闷着,班师回了东郡。

只留下曹仁跟曹洪,各领军3万,驻守下邳。

曹操返回东郡的第一件事,便是即刻发书陈留,恭请东中郎将,黄炎,黄大人,移驾东郡,曹某人有要事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