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

尽管是有一定的思想准备,王子善对青龙岗事变的反应之强烈,还是超出了宗泽的预期。王子善提出的那些毫无通融余地的要求,几乎就是将宗泽逼进了无法措置的死胡同。

事变的起因和导致事态扩大的责任,均不在禁军方面,这是闾勍在向宗泽汇报时就禀明了的。为慎重起见,宗泽命闾勍又召集当事人作了核实。在确认事实无误后,宗泽亲笔致函王子善,措辞委婉地说明了事变原委,希望双方能够通过冷静协商解决此事。为缓解王子善的怒气,宗泽还主动承揽了束部不严之责。宗泽的这个姿态,可谓给足了王子善面子。

岂料王子善压根就不买账。他接过函件只草草地扫了一眼,便当着信使的面将纸笺一撕两半,抬手指着信使的鼻子,呵斥他回去告诉宗泽,不要花言巧语狡辩,若欲平息事端,除非是将裴大庆斩首,释放被禁军抓去的义军弟兄,并赔偿义军的全部损失。

宗泽面对此状,以高度克制之态,再次遣使临风寨知会王子善,被俘的义军士兵可以马上释放,且可对事变中的死者眷属给予适当抚恤,其他条件可以商议。为顺利达成协议,建议双方派员进行面对面的洽谈。王子善的答复是,要谈可以,但谈判地点必须是在临风寨,官府方面的谈判者必须是宗泽本人,宗泽赴会时必须带上裴大庆的首级,否则免谈。如果禁军要用刀枪说话,临风寨随时奉陪。

这就形成了僵局。

在宗泽召开的留守司高级将领紧急会议上,闾勍与诸将众口一词,认为王子善开出的那“三个必须”,哪一个也不能答应。而且皆对王子善动辄以武力相胁,表示了极大的义愤。

宗泽亦觉王子善欺人太甚。如果尽依其款前去赴会,自己这个堂堂封疆大吏,到底是去谈判还是去请罪?尤其令他不能容忍的,是处斩裴大庆这一条。裴大庆虽有过错,却是罪不当诛。而且就算是要议罪,也是留守司的事,你王子善有何资格指手画脚勒令我取其首级?若说杀人偿命,那么霍启山和那许多禁军士兵的性命,又当由谁来偿?我们本着维护抗金大局的原则,对这些姑且都一概未论,已经够宽容了,岂能再容其这般得寸进尺猖狂挑衅!

可是,若不允其条件,双方便无法进行对话。那样的话,恐怕就连眼下的僵局也维持不了多久。你不动武,他要动。到那时,你想打得打,不想打也得打。

既然是这样,有的将领提出,那就不如先下手为强,趁着王子善还没动手,组织一支精兵奇袭临风寨,先拿下他王子善,使该部群龙无首不战自乱。

这个主意,宗泽也不是没想过,但他很快便做了自我否定。且不说奇袭临风寨的必胜把握甚微,即便是侥幸得手擒获了王子善,也远不足以遏制其麾下数十万众的叛乱。况且,一旦对王子善用兵,汴京周边的大小杆子必会人人自危,闻风抱团,合力造反。以留守司这点兵力,能够支吾过来吗?宗泽将这个问题摆出,众人均哑口无言。

所以,宗泽指出,未到最后关头,不可轻言决裂。打,肯定是下策。不过,目前打与不打,不取决于官府的一厢情愿。我们要立足于打,但要力求不打。立足于打,就要令部队做好必要的应急准备;力求不打,则要求部队只可坚守营盘,不可轻举擅动。像裴大庆那样的意气用事行为,绝不允许再次发生。同时,还要再积极谋取与王子善和平解决争端之途。

本着上述原则,他要求诸将在闾勍的具体督导下做如下准备:其一,要严格控制部伍,坚决避免与王部摩擦;其二,要秘密派出暗探,监视对方动向;其三,要集思广益,制订出一套在万不得已不得不打的情况下,能够以寡敌众守住城池的作战方案。而他自己,则要腾出精力,去琢磨如何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问题。

欲避免内乱爆发,关键还在那个“谈”字。哪怕争端再大,误会再深,只要双方能谈,便有缓解可能。但王子善提出的谈判前提相当霸道,且已坚决将讨价还价的口子封死,这就不好办了。宗泽想,若是孟太后在,或许会有些拆解扣结的主张,可惜她已离开汴京,没法再听她指点迷津了。

晚饭后,宗泽正在庭中踱步苦思,甘云报称方承道求见。宗泽问其有何事。甘云说方承道来送一本古籍书。宗泽此时哪有心思待客,就让甘云将书留下,对方承道的拜访则婉拒之。但甘云刚刚转身,宗泽又改了主意,吩咐甘云把方承道请进后衙。随后,宗泽就命人掌灯备茶,在书房里接待了方承道。

方承道给宗泽送来的是一本手抄的《诸葛心书》。他说这个抄本与坊间流传的刻印本文句多有不同,特地送与宗老伯做个参考。宗泽接过去翻阅了一下,目露珍爱之色,说世上的《诸葛心书》颇多托名伪造之笔,老夫手中有三个版本,彼此出入很大,这个抄本真假如何,待老夫有暇时要好生研读一下。就问其书何价。方承道说只要宗老伯觉得有用,留下就是。换作旁人,给我十两银子,我还未必肯卖。宗泽遂一笑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