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图、针路与回回地理学

一、中国海图和针路簿的海外地理观

明初中国人的海外地理知识跨进了一大步,《郑和航海图》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明以前中国舟师肯定已经使用海图,但未能流传下来。宋代文献中已经有“海外诸番图”的记载,但久已流失,难识其貌。元末已有“海道指南图”,但仅及国内和北洋沿海,未涉及东西洋远程航线。《郑和航海图》是现存最早的中国水师海图。此图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载明茅元仪的《武备志》卷240,《郑和航海图》为其略称。原图24页,包括序、地图、过洋牵星图等部分。

明初永乐元年,派郑和等人赴海外为大规模下西洋作准备。郑和等人使用原先收集好的针路、牵星图样、海屿水势山形图画,进行实测校正。(注:《顺风相送·序言》,见向达校注本:《两种海道针经》,并见福建集美航海学校收藏的《宁波海州平阳石矿流水表》。)这些记载都说明,明代郑和大规模远航的基础,是宋元时代已经发展成熟的导航术。

据学者研究,《郑和航海图》有以下几个特点:

(1)涉及海区范围广阔,东起我国长江下游及东海、南海,东南至爪哇,西北至波斯湾忽鲁谟斯海峡和沙特阿拉伯红海之滨的吉达港,西南至东非索马里、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沿海地区,最南处达南纬4度左右,包括西太平洋、北印度洋海域内的东亚、东南亚、南亚、西南亚和东非在内的广大地区,记录地名530多个。

(2)海图不标经纬度,也没有一定的比例尺,以中国传统山水画地图的风格将辽阔的地域内的地名、景物,仿照“万里长江图”的形式自右至左地绘写在一字展开的长卷中。这是一种以移动的船舶为观测基点的绘图法,其上下左右并不表示固定的地理方位,但对航海者却相当实用与方便。

(3)总体说来,全图是以对景实的图绘为主、文字叙述的航路指南为辅,但因航路地段不同,也有一些变化。在长江航区南京至太仓区段,因航向多变、陆标清楚,故以绘出两岸陆标为主;太仓至东南亚海区和印度沿岸海区,郑和舰队多取沿岸航行法,所以对陆标的描绘也相当详细,但相应的文字性航路指南大为增加,在主要航路上都注明了针位与更数及转向与目的港;在印度洋航区,多为远程跨洋航行,可参照陆标很少,所以只绘出一些典型的陆标,但在文字叙述中除航路针位以外,还记载了各处天文定位的数据。

(4)航海图的航路指南除了记载了航向、针位以外,还记载了港口的水深、暗礁等资料;在陆标定位上,出现了利用三个陆标来确定航舶进港的方位的方法,这实际上是现代三点定位术的起源。针路不是两点之间直线航行的简单针法,而是航迹导航术,即从某一已知港启程,途中经过已知陆标不断变动针位,最后航达目的港;在一些风向与航向不一致的海域航行用针时,预先将风力影响的修正值计入,以保证航达目的港。这些都表明了我国明代航海技术所达到的水平。

(5)在印度洋航区,特别是从苏门答剌海区往返横渡孟加拉湾、印度南端到阿拉伯半岛、经马尔代夫群岛往返阿拉伯海东非至印度西海岸两岸的航行,利用观察不同的星座来确定船的纬度,保证航向成为导航的主要参照手段之一。《郑和航海图》明确地记载了上述各航区的牵星数据,在中国航海史籍中为首创。(注: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海洋出版社,1989年,第515—516页。)

从地理方位学的角度看,在上述几个特点中,其第二个特点最为明显:海图不标经纬度,也无比例尺,将辽阔的地域内的地名、景物自右至左一字展开。这是一种以移动的船舶为观测基点的绘图法,其上下左右并不表示固定的地理方位。这种绘图法只能同舟师航海时的针路联系起来。

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是明清时期的一些舟师、海商世代传下来的航海通书。清《台海使槎录上》提到“舟子各洋皆有秘本,名曰洋更”。这类图书是民间航海家的导航图籍,具有极高的价值。现存明代各种文献中提到过不少这类书籍。例如《日本一鉴》提到的《针谱》,《指南正法》提到的《罗经针簿》,《东西洋考》提到的《航海针经》,《西洋朝贡典录》提到的《针位篇》,还有《渡海方程》、《四海指南》、《航海秘诀》、《航海全书》等。

目前最常见的民间航海指南,是藏于英国牛津大学波德林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两部手抄海道针经《顺风相送》和《指南正法》。这两部书都出自普通航海者之手,是劳动人民的自己的记录,毫无夸张之词,虽然书中带有一些迷信色彩,但客观地反映了明初到清代中叶中国与“东西洋”各地间的海上交往。(注:向达校注本,《两种海道针经》,第10页。)